广东省中小学中华美术经典“1+3”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暨全省美术教研员线上研修活动举行

撰写时间:2022-07-04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617日,广东省中小学中华经典“1+3”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以中华美术经典《捣练图》为教学主题,开展现场教学课例展示、骨干示范和教研沙龙等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穆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赖荣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于昆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年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张莹莹讲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体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宏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陈玉萍以及广州市越秀区、黄埔区、番禺区、深圳市龙岗区四个区县美术教研员,省内部分地市、县区教研员,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教师以及广州市部分美术骨干教师线下参与活动;各地美术教师线上观摩活动。

图片

一、活动开篇 点明主旨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钟国荣表示: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要求,结合省教育研究院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员能力提升岗位研修工作安排。同时,本次活动也是落实省教育研究院党委要求在全省教研活动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本次活动以第三届广东省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小学美术组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霍元瀚老师引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共同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树立文化自信。活动还邀请了省内高校著名美术教育专家和县区一线教研员共同聚焦教学痛点难点,进行教学沙龙研讨。


穆林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广州美术学院的美育教育在服务社会方面能够引领和支持更多的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作为南方美育高地,广州美术学院也愿意承担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美育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

二、课例展示 创新实践

本次课例展示活动体现以下几个亮点及创新点:一是形式创新,以“1+3”——广东省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选手引领三位青年教师进行中华美术经典鉴赏的同课异构课例展示,促进年轻教师自动学习,快速成长;二是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聚焦美术鉴赏深度教学,探索教学纵深发展路径的可能性,以文博专家型教师为目标,引导美术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四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青年教师执教课例 初试探索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钟子莹老师以蚕茧入题,以捣练”“熨烫”“织修的古代制绢流程为线索,通过实物体验、小组活动、问答思考等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纤细生脆的线条、艳丽沉静的色彩、绚烂和谐的纹饰以及平衡的布局。钟子莹在课堂环节的衔接上设计精巧,丝丝入扣。最后,以蚕茧丝绸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思路把整节课串联起来,升华主题,引导学生从中华经典作品中体味文化自信。


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袁梓航老师的课堂以捣练诗导入,通过快闪式的《捣练图》自述视频吸引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整理出了作品的所有相关信息。再由线索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体味作品布局的节奏美。接着,通过初赏全画、浅赏线条、精赏纹饰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把作品中纹饰的品类、题材和构成的面纱一一揭开,把千年的纹饰文化用现场体验的方式自然地传递,融入到学生现代生活。袁梓航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美术学科本位的深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度。


广州市黄埔区联和小学陈国钰老师则以沉浸式的穿越情境导入课堂,学生跟着行走的画面和优美的音色进入到《捣练图》鉴赏,从布局之美”“色彩之美”“纹饰之美劳动之美四个环节设置让学生畅游其中。通过小组合作、思考体验等方法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了学生对唐代仕女画的审美感受,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教学相长

霍元瀚从尽显大宋江山的《千里江山图》引至展现大唐风韵的《捣练图》。通过游戏探秘带领学生分小组结合线索对作品进行遐想还原,又以珍宝现世的原作观察引领学生理解作品在章法、线条和设色方面的特点。最后,通过画作之谜的设问思考进行了课堂留白。整堂课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霍元瀚也以自己创作的题跋与学生小组合作的作品完成了别具风格的《捣练图》的共同创作。




三、专家评课 引领提升

黄宏武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教、学、评有效的结合为一体,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开展教学。老师们要做到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理念)。同时,应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陈玉萍表示,本次活动以优秀中华美术经典为主题厚植中国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以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之经典;教师都能够紧紧把握住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审美能力,围绕四个核心素养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为之精巧;教师备课时的深度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专业能力和人文关怀,为之精微;在课件设计、过程体验、视听效果都能达成课标的审美目标,为之精美

张莹莹表示,本次活动课例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艺术性、创造力和人文性。四位执教的青年教师都能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充分体现了老师们在人文、专业、文化上较强的综合素质,也为广州美书学院教育学院的职前教育带来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华年认为,美术鉴赏教学首先要进一步发展深度学习的理念,活动用一幅经典的画作来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解读就是深度学习有效尝试,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其次教师要像专家学者一样进行深度研究,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再次在进行中华经典艺术欣赏教学研究时,虽然学生有很多创造性的表达,但教师仍要注意使用专业术语对学生进行引导。


四、教研沙龙 探索路径

在教研沙龙环节,聚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引导,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及美术鉴赏课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广州市越秀区美术教研员麦振宇提出美术鉴赏课的课前,老师们要大量阅读、充分准备、反复推敲,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深耕细作。

广州市黄埔区美术教研员高旦认为,美术鉴赏课同一个内容的教学可以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这考验老师的综合素质,根据教学对象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在搜集的大量的素材中,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与取舍,有针对性的选择知识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注重知识点衔接的连贯性。

广州市番禺区美术教研员黄志明提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教学、生活、课堂的热爱,要建设理论培训、课例研讨、学习交流等活动的良好教研生态环境,从而令教师转化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深圳市龙岗区美术教研员魏伟提出,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四个目标,年轻教师需不断蜕变,改变传统的学科独立状态,重新定义美术教学。


陈卫和认为,在美术教学如何能够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比起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他强调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下的教育教学需要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体验、探索,提高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引导,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李于昆指出,本场活动体现了广东省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三个转向:一是课程形态由线性文化向综合性文化的转向;二是课程内容由百度式常识向体验式个体经验的转向;三是课程价值由一般性文化叙述向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度转向。

张莹莹表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法让学生亲近作品,拉近与作品关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述、情境营造、任务驱动等设计走近美术作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及沉浸在作品中的意志品质。只有走进作品,才能达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华年表示,美术理论固然重要,但美术鉴赏的优质实践课堂更为难得,而“1+3”同课异构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他鼓励美术教师要向文博专家型教师转型,具备专业研究的意识,从而影响课堂的内涵和深度。四位执教老师通过点线融合、精微广大、诗意审美、回味无穷的魅力课堂充分展现了广东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

赖荣幸指出,新时代美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站在东方的维度、站在美术史的谱系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信。


钟国荣在总结发言中对美术教师提出建议:一是要熟悉课标、吃透教材,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还要通过不断学习,争取做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二是准确评估学情,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厚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标,努力向一名文博专家型的美术教师看齐;三是借助广东教育研究院南方教研大讲坛等平台,今后继续开展深度教学研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以美育人,促进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