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湛江) 教研帮扶活动”小学音乐学科专场举行

撰写时间:2022-11-07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1028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佛山市教育局、湛江市教育局承办,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小学音乐教育教研基地(佛山、湛江)协办的走进粤东西北(湛江)教研帮扶活动小学音乐专场在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湛江市雷阳实验学校举行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杨健老师,佛山市音乐教研员曾春燕老师,佛山市禅城区文华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少华老师,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艺术总监方少君老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小学刘俊佳副校长;湛江市音乐教研员李小娥老师、小学音乐教研员苏李媛老师、湛江市第十九小学陈冰珊老师参加活动。湛江市小学音乐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中通过线上观摩的方式参加了本次活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小学音乐教育教研基地(佛山、湛江)全体成员在线下、线上全程参加教研活动。两个会场分别由曾春燕、苏李媛两位老师主持。

一、同课异构 相得益彰

    上午的课例展示环节,广东顺德德胜学校李卓恒老师和湛江市雷阳实验学校吴宏奋老师执教课题同为花城版三年级上册《嘀哩嘀哩》,教学均以录播方式呈现。

    李卓恒以优美动听的吉他弹唱歌曲《嘀哩嘀哩》直接导入,整体教学目标,活动设计非常明确新颖。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李卓恒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找春天、唱春天、演春天等,更是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真正感受到了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最后,学生通过情景表演唱,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吴宏奋与学生以声势律动一起走进快乐的音乐课堂。吴宏奋先以《春天》童谣为导入,让学生认识节奏型,学习节奏型。从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学唱歌曲、乐器合奏,教学过程非常丰富。吴宏奋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两段的不同情绪并让学生演唱,整堂课教学过程连贯,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最后以《春天的故事》结束,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发现春天的美,做到了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同课题,各放异彩。两位异地青年教师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精彩课堂和个人教学风格。

二、交流探讨 言之有悟

    秉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理念,两地教师克服困难,在线上线下展开了广泛交流,研讨气氛热烈。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叶雯玲老师首先分享。她认为两节课的设计很好,学生参与积极,循序渐进,环节流畅。教师教态大方,肢体语言丰富、得体,运用图片的方式引导孩子感受春天、寻找春天、表现春天,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春天的气氛。

    第二位分享的老师是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梁曦昀老师。她先从备课组的角度分享了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李卓恒的教学设计是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基于“粤音新课堂”(广东省中小学音乐学科“五度三维”立体式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课改理念。课例得到曾春燕、方少君、吴少华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从问春天、找春天、唱春天、乐春天四个环节激发学生,通过聆听、欣赏、演唱、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把春天的美好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在结尾的时候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祖国四季的美。梁曦昀对吴宏奋的课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吴宏奋授课的重难点突出,运用诵读童谣的方式去熟悉难点节奏:前十六后八和休止符,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通过听、赏、律动、合作、演唱和合奏等方式,让学生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还通过创设音乐会的情景演奏,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的活动当中。学生体验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来感受春天的美好,拓展部分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让孩子们去感受祖国发展的力量和美好的前景。

    杨健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效果,并以“同课异构”为专题和大家一起研讨。杨健指出,在中小学音乐学科“五度三维”教育改革实践中,同课异构是重要的抓手之一,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具意义。同课异构的意义在于“比较”,并不在于“比较”高低、优劣,而是在“比较”研究中“创新”。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同课异构真正意义是通过比较研究提升课堂的深度、宽度和效度。因此,同课异构不是赛课、不是评课甚至有别于公开课,它是基于研究课堂的深度、宽度和效度的“研究型课”。所以,开展同课异构的老师、指导专家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研讨和设计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创新点,既创新研讨形式,更注重研讨过程。另外,不能为求异而求“异”,反而更应注重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审美要求和内在育人价值。

三、评课研讨 广师求益

    下午研讨活动首先由两位老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接着由佛山、湛江两地共五位专家对两节展示课进行点评。首先是李小娥和陈冰珊点评。陈冰珊充分肯定了两节课的效果并指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李小娥则从课堂的教学的厚度、深度、效度三方面鼓励教师用音乐的语言去上音乐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接着由方少君、吴少华、刘俊佳等专家分别作点评。她们指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音乐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基础。两节课都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中,注重艺术体验,通过体验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并能联系与融合学科多样化的学习,提高艺术的素养和创造能力,在课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能够更加和热爱美好的生活。

    研讨环节的最后,杨健作总结性讲话: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音乐教学研究模式,重视学科融合,加强音乐素养。杨健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公开课应该常态化,常态课应该公开化。音乐教师要把个人知识的增长、对生活的观察以及自我提升学习有机结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让音乐教育变得有温度、有深度,深挖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学问思辨 学贵有恒

    在最后的专题环节,曾春燕结合佛山教研基地的实践经验,作了《音乐教材歌曲“活”起来了——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情景表演唱的实践与探索》专题讲座。

    曾春燕首先和大家解读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提出教师应注重范唱,加强研究教材歌曲意识,增强教师的创意演绎能力等,分享了佛山市中小学教师教材歌曲情景表演唱展演活动的成果。针对“如何让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曾春燕提出: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研,坚持育人导向,积极推进音乐课堂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次专场教研活动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议课评课及专家讲座促进了佛山和湛江两地音乐学科交流,推动两地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