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组织全体初中化学教师观摩“南方教研大讲堂”第58场活动

撰写时间:2022-11-30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1125,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全体初中化学教师线上观摩南方教研大讲58场活动。

    初中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化学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的整体刻画,反映了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有助于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发挥学业质量评价对化学教学改革和育人功能的正向引导作用。

程俊主持活动

课例分享展风采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课例展示,来自韶关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西堤校区)的简亮老师呈现了一节常规课:《水的组成》,来自中山市沙溪中学的庞刚志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跨学科实践活动:《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

    《水的组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3的新授课内容,按课程标准为完整的一节课题内容;新课标将水的组成和变化的探究作为新增学生必做实验。简亮在设计这节课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学业质量标准,采取任务教学、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当堂反馈、及时评价的目标。课堂上,简亮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借助手机投屏、实验展播、数字教材资源呈现、大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堂检测并实时反馈,建立学生活动评价档案并及时收集资料,以实现--一体化。

本节课从初步水、前人水、实验水、微观水、分类水五个角度认知水。

    该课题以科学家认识水的组成简要史实展开,通过联系已知化学反应构建探究物质组成的模型,推导出探究水的组成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氢气燃烧演示实验、水的电解分组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通过构建氢气燃烧和水电解反应微观模型,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水的元素组成转向水的微观构成;结合学生所了解常见物质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来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本节课还通过大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和检测,实时采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检测反馈,老师对学生存在疑惑和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答疑、解惑,使课堂评价精准到每一知识点、精准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课堂教与学目标全面达成的目的。

    整节课的生成性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学生发现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并不完全是12,氧气总是偏少而氢气体积却稍偏多于2倍;氢气燃烧是产生黄色火焰还是淡蓝色火焰呢?这些问题都被简亮发现并及时引导解决。

    第二节课是来自中山市沙溪中学的庞刚志老师为我们呈现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在2022版新课标颁布之后才真正进入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研视野,还是新鲜事物。所以,这节课让我们非常期待也充满好奇。

    课堂伊始,庞刚志便邀请了同学角色扮演垃圾分类小卫士奇奇,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以生为本、学生参与的味道。

    紧接着,庞刚志就提出了第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认识易拉罐回收金属铝的工艺流程,以问题为驱动,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同学们根据调查资料和对物质理化性质的分析进行金属铝的回收。

    同样的,庞刚志通过引导同学们总结了有害垃圾工业处理的方法,并通过科技视频的播放让同学们理解了其他垃圾工业处理流程,科技感十足,同学们充满兴趣与震撼,最终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相对应的工艺流程。

    庞刚志通过自制仪器和手机同屏技术,重点为同学们演示了二氧化硫的吸收实验,通过对比静置吸收和喷射吸收两种方法的现象与实际效果,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喷射吸收可以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进而总结出烟气处理的工艺流程。

    最后,庞刚志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厨余垃圾的处理工艺流程,并进行了课堂的小结。环保小卫士奇奇呼吁大家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环保理念,争取为环保事业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专家点评指迷津

    首先,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化学教研员邱惠芬为大家做了主题为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设计——以两节课例为例的专题讲座。

    邱惠芬为我们解读了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和学业质量体系,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即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和学业质量体系是相互对应,一脉相承的两个方面。

    邱惠芬结合两节课例,从化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化学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化学课堂教学-教学实施、化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四个对应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肯定,也为两位老师提出了建议。

    教研沙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评课,第二部分是研讨。胡久华、程俊、邱惠芬和刘玉强对两节课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一线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胡久华给我们讲解了大概念统领下的化学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应以具体学科知识为载体,将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等要素紧密联系到一起。胡久华希望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应用学科观念、学科思维方式与方法去认识和解释问题,只有老师率先垂范,学生才能更好地应用学科观念、学科思维方式与方法,进而在学科进行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形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邱惠芬和刘玉强分别对中山和韶关两个教研基地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做出了介绍,并与大家分享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与方向。其中,刘玉强指出,韶关基地在利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首先第一个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围绕学业质量标准如何实施,面向乡镇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主题送教和专题讲座活动,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二个困难是在对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质量标准研究时遇到一些困境:一是评价对象的限定,也就是知识是可以测量的,态度和能力如何测量?二是评价方式的限定,目前纸笔测验占据主流,那如何向发展性评价转变?三是评价功能的转变,如何由甄别功能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行动中着力推进素养为本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借助省教研院前期进行的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去解决这些困境,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以考为纲、以练代教的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郭元祥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学业质量标准的课堂生成的专家视点讲座。

    郭元祥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核心素养与传统的三维目标并不冲突,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生成性目标,更是表现性目标。同时,核心素养是由情境激发而来、以课程知识转化为基础、在活动中培养起来、在复杂问题解决实践中得到提升。复杂问题是大概念(大观念)问题,是包含多重关系的问题。

 而学业质量标准是对核心素养内在要求的具体化,是学生课程学习中应达到的具体的质量要求;是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内容标准制订的具体的课程目标。即,学业质量标准是过程性、表现性、生成性的学业质量要求。

 知识结构化要向知识的观念化进阶,这是实现-知相遇重要路径,构建知识全景图、知识背景图、知识动态图,这就要求教学要与现实世界、真实情境紧密联系。同时,广大教师要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为依据,对教材隐含的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元素进行挖掘、重组、拓展、延伸,并加以经验化和体验化的学习设计。

总结升华明方向

程俊总结

    最后,程俊作活动总结。程俊首先引用崔允漷与蔡元培的话:教育不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而是把知识带入学生的生命里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由此说明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与希望远远不止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情感、精神的影响和浸润。

    程俊还指出,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同一种素养是在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水平,因此必须要将核心素养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一是整体化、二是层级化,使每个阶段的素养目标要变得清晰可见。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就必须解决教什么与如何教,学什么与如何学。程俊说道:教什么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设定,它源于学生已有的基础、诊断,源于对化学教学进行深刻的理解,源于学业质量标准统测下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如何教,如何学,就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高质量、适切的问题与活动设计,二是在学生问题解决中教师的反馈与激发的艺术。

    程俊强调,素养不是帽子、不是口号,是化学教学的职责与使命,是学生内化于心的能量、外化于行的成就,是化学教师实现课堂幸福感的彼岸。

    最后,程俊也向所有化学教师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是深入研究学业质量的内涵与提升路径;二是精心打磨和推介素养导向的课堂;三是有效开展二次教研,引发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