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东西北(韶关)教研帮扶活动”小学劳动教育专场举行
撰写时间:2023-05-25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以“劳”育人 以研促教
为推动粤东西北劳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2023年5月17日下午至5月19日上午,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韶关市教育局承办的“走进粤东西北(韶关)教研帮扶活动”小学劳动教育专场在翁源县实验小学举行。
集体备课与研课
为了提高示范课的质量,广州市番禺区和翁源县劳动课程教师团队在17日下午共同研课,力求打磨出优秀的示范课。集体备课与研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活动开幕致辞
18日上午,活动在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钟勇老师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通用技术、劳动教研员梁惠燕老师的致辞下顺利开幕。
示范课展示与评课
翁源县实验小学沈俊娟老师和广州市沙湾京兆小学何智强老师、江洁钟老师分别展示了《衍纸生花》和《走进沙湾——巧手制作鱼灯》示范课。
翁源县实验小学沈俊娟老师执教的《衍纸生花》把劳动教育和学校的兰雅文化巧妙结合,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出发,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渗透“兰”的品质,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京兆小学何智强、江洁钟老师带领翁源县实验小学五(1)班的同学观看视频“走进”番禺沙湾古镇,认识如何制鱼灯、赏鱼灯,小组分工合作给鱼灯骨架糊布和装饰,亲历鱼灯制作的过程,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感悟到了传统工艺劳作的工匠精神。
随后,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钟勇老师、武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劳动教研员周文茂老师、翁源县教师发展中心劳动教研员谢素琴老师进行评课。
钟勇老师对两节示范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两节示范课均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与当地特色文化充分结合。沈俊娟老师的《衍纸生花》授课流程贴切劳动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何智强老师、江洁钟老师的《走进沙湾——巧手制作鱼灯》教学环节清晰,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值得老师们的学习。
周文茂老师从同课异构角度进行点评,他指出两节示范课均选材于当地特色资源,教学流程基本相同。两节示范课均不局限于劳动本身,极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可以体会到授课老师用心用情的育人匠心。
谢素琴老师也充分肯定两节示范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她表示,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两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三位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大量的信息渗透知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经验分享与交流
评课结束后,由韶关市武江区风烈中学鲍罡副校长和翁源县联群小学张武兴校长进行经验交流。
鲍罡副校长在讲座中分享风烈中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形成,风烈中学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校园文化,构建了独特的“梦想田园”生命教育体系和一系列课程,课程内容充分融合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悟劳动的真谛。
张武兴校长在讲座中展示“劳动创造幸福”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联群小学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本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后,积极树立起幸福办学理念,并构建相应的劳动课程,建立劳动实践基地,以丰富的实践劳动活动促进课程的落实。
专家讲座助成长
下午,由广州市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研员陈妙姬老师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通用技术、劳动教研员梁惠燕老师进行讲座分享。
陈妙姬老师在《劳动教育“区域化统筹推进-校本化规划实施”的行动策略》专题讲座中,分别从区域推进和校本实施两方面介绍了番禺区工作经验。番禺区坚持以“理念撬动、行政推动、教研带动、科研驱动、评价拉动、宣传发动”的“六动”工作策略,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夯实劳动教育基础。并以“砺志铸魂”劳动教育品牌建设为抓手,统筹指导各学校落实“规范管理、常态实施、多元评价、凝炼特色”的工作要求,共同构建区域特色劳动课程体系。
梁惠燕老师在《中小学劳动课教学与评价》专题讲座中详细解读了劳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提出要在劳动课中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基于学生经验的知识建构,强调在劳动课中要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学习功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发展。
专家总结发言
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钟勇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梁惠燕、陈妙姬等老师的讲座分享表示感谢,并对老师们提出建议: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在设计劳动课程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创造性劳动,用心做好劳动教育,落实好以“劳”育人。
活动后记
本次教研帮扶活动的顺利举行,为劳动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完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策略,将促进依标施教,继续落实好劳动教育的课程任务和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劳育教学模式,让劳动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