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美术新课改单元教学现场展示研讨活动举行
撰写时间:2023-11-29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11月19—21日,为全面深化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聚焦传统文化、本土岭南文化进课堂,推进单元教学,探索新课标下深度教学新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美术新课改单元教学现场展示研讨活动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举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代表、广东省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教研基地成员代表、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部分师生以及专题讲座、课例研讨专家等900余人参加活动。
本场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术跟岗教研员何楚如、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戴锦霞主持。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单元课例展示、教研沙龙、专题讲座三部分。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穆林对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活动的举办是对新课改的积极回应与探索,通过专题现场教学、研讨及学术讲座,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特别是师范专业加强与中小学联系,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吴岳冬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近年来番禺区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将加强与上级教研机构、高等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等的合作交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美术新课改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钟国荣在致辞中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本次活动以传统文化、本土岭南文化为主题开展单元教学研讨、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美育课程教学研讨;邀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开展岭南本土美术文化专题讲座,以拓展我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视野,提升教科研专业水平。同时,他对参会人员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期待大家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聚力课堂实践 潜心教研笃行
两个单元课程、一节美育课堂,分别呈现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美术教研员各自的教学风采,基于单元视角进行整体设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本土文化展开课堂实践,深度解析聚焦核心素养下的研究性单元教学和美育教学设计。
(一)“中国年画”单元教学主题课例研讨
第一课由广州市番禺区珊瑚湾畔小学胡煜埼老师执教《年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文化》,整节课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初识·年画、体验活动、寓意表达等多种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立足素养本位,推进整体教学,将年画文化与鉴赏课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
第二课由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福涌小学陈宝莹老师执教《年画刻印——生生不息的文明足迹》,将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进行对比,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动机,聚焦技法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体验“印线”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第三课由广州市番禺区天成小学袁梓航老师执教《年画文创——让年画重回生活》,新载体、新平台、新体裁,从生活细节入手,加强主题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溯源图新传美意、举一反三新创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实践中质疑,在思考中升华,感受文化之美,体悟学习之乐。
(二)“岭南外销美术作品”单元教学主题课例研讨
课例1:《守正创新 百年风尚——走近清代十三行外销艺术品》
执教:高旦(广州市黄埔区美术教研员)
课堂以“外销画”为侧重点,从整体到局部剖析画面,一景一物,润泽于心;从中国到西方融合内容,挖掘资源,丰富实践,让本土文化浸润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课例2:《和而不同 “风”从广州来——探索清代外销骨扇的艺术之美》
执教:王琼(佛山市三水区美术教研员)
整节课以天然本色材料美、精雕细琢工艺美、中西融合形式美贯穿始终,创新授课方式,运用生动鲜活的“外销骨扇”事例,把岭南本土优秀文化与当下实际相结合,设计传承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聆听历史、感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课例3:《古风余韵话信使——通草画里的中国》
执教:王荟姝(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老师的课堂从“讲故事”开始,以学生立场出发,巧设体验活动。从“通草画是什么”到“通草画里有什么”,王老师的课堂轻松愉悦,整合地方文化与美术教育,在文化与思维相互碰撞、内容与情感相互融合中,引导学生感受通草艺术品文化,最后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呼吁,引发学生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指向深度学习。
(三)美育课堂
课例:《寄情山水》
执教:臧明(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臧老师的课堂从“美”出发,通过大量经典名作赏析,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融合人文地理知识——折中景观,将山水志趣与生活融合渗透,教师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将山水根植于心,情感践之于行。
专题讲座引领 文化培根铸魂
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苏昕进行岭南美术专题讲座《守正与创新:非遗通草画复建传承与课程实施》,根据“通草画”产生及发展历程、艺术特色、艺术风格、题材种类、画师代表作赏析以及创新技艺等内容展开叙述,令参会者无不赞叹这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魅力。
专家精准点评 启思践行致远
参会专家根据课堂研讨内容,围绕“岭南外销美术作品”“中国年画”单元教学主题、“寄情山水”美育教学主题展开评述,剖析课堂问题、拓宽教师思路。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教授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他认为,中国美术教育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力量;优秀的美术教师需要对专业有深入的思考,且能把所学之物融入到教学当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李于昆教授认为,新时代的教研员既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研究的研究者、同时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新时代的教研员需具备应用多媒体、突出视觉艺术的特性和进行图像传播的能力;教研员最终是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书记赖荣幸副教授表示:中国年画是民族的记忆,它兼具文化价值和非遗价值,它是中国民俗文化的载体,可从中找到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信息。该活动主题单元课程的设计不仅具有学科教学研究意义,更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意义。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朴城军副教授认为,中国年画集文化的承载、道德的劝诫、图像的传播和信仰的传承于一体,在当今文化多元的境况下,选取年画作为美术资源进行探究是具有意义的;团队精良制作加持,资源信息整合首当其冲,第三视角技术加持下的整体呈现使得师生角色、主动被动等关系发生实质性转变成为可能,是《外销美术作品》单元课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寄情山水》美育课例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课件细节打磨精益求精,令听者全程目不暂舍,刷新了我们以往对中学美术课的认知。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年副教授针对公开性的展示课如何运用到常规课的问题,他提出在课堂的结构、教学技法、问题的设问、情境的创设、转折的连接等方面的思考。同时,他肯定了活动课例具有立意有高度、合作有难度、素材高质量、课堂展风采等特点,为中国美术教研新样态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永建副教授认为,课例从课件制作到创新转化整个过程中都注重逻辑了关系,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对执教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教学的综合素养给予肯定,他认为课例呈现出兼具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开拓性的特点,并为广东带出了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和教研新样态。
广州美术学院张莹莹博士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她表示,单元课例教学及美育课例教学的探索,对高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方向有了新的指引意义。
钟国荣老师在活动总结中强调,当下美术教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学习,着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生成的研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更大更有效的引导作用;强调教研员在科研职能的基础上,应落实课堂教学研究,深耕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更大更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表示,广东美育未来将凝心聚力,加强团队建设、优化整合资源,聚焦课程建设,进一步撬动学与教的变革,驻足其上,走出一条以“研究型”课堂为主调的教学改革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