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学术交流暨教学成果推广活动(韶关)举行

撰写时间:2024-05-31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529日下午,由省教育研究院主办、韶关市教育局及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学术交流暨教学成果推广活动(韶关)通过南方职教云端学堂(第十七场)线上播出,活动由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邓文辉主持。

    本场活动以聚焦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环节,搭建省内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交流共享平台,广泛宣传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助力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迎生代表学校对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在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紧跟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的职业教育,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变化,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韶关市教育局副局长梁丽娟向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表示热烈祝贺。她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劲动力;要加强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牵引作用,认识职业教育在助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聚焦科产教融合,深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准对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坚持传承创新不断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应用场景,将成果推广到全省职业教育相关领域,使成果真正起到可复制、可推广的作用。

    在学术报告环节,华为培训与认证部ICT教育研究院明守刚高级研究员以从产业发展需求侧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题,从产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分享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思维转变和华为ICT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取得的成果。他指出,新时期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模式面临重大挑战,需要从专业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做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志教授以构建一城一产一学院,创新东数西算产教新格局为题,分享了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及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东数西算工程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之一,2022年正式落户韶关。在此背景下,学校瞄准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人才需求,根据大数据产业相关上下游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成立以来,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持续探索混合所有制联合办学新模式,为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孵化出了第一批数据中心运维工匠。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职教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赵曦教授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在数智时代政策和产业需求双轮驱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新探索和新实践。例如,通过打造一云两院三中心的产教融合平台,构筑云实一体、信创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辐射带动学校专业群数字化转型,打造职教大模型教育教学应用矩阵等多项举措,推动人工智能部分参与或全面主导教学与学习过程,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文伟研究员以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为题,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产业学院建设,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表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以及产业学院建设的案例剖析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和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在学术沙龙环节,李海东、明守刚、张志、赵曦、黄文伟等嘉宾以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为题,就产业学院建设现状、运行困境与路径突破展开深入交流。

    李海东认为,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时,应当做出四个转变,一是从被动接受主动作为,积极拥抱新技术;二是从实践推动研究先行,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学院发展之间的机理和联系;三是从积极应对超前布局,提前预判产业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以获取先机和优势;四是从局部试点系统推进,从碎片化试点向整体性顶层设计不断推进,形成产业学院的新生态、新突破。

    明守刚对当前产业学院发展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明确发展方向,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应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主动寻找行业龙头企业探索合作模式,不断推进产业学院的发展。第二要持续发力,产出精品。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应当找准载体,共同发力,坚持创新。第三要找准人才缺口,助力培养新质生产劳动者。聚焦产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融入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培育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张志提出,产业学院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佳路径。粤北地区产业学院建设面临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区域产业布局不够明晰,上下游生态链不健全;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布局存在滞后性,难以跟上技术变革迭代升级的速度。他认为,产业学院建设应当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和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新兴技术技能人才方是正确之路。

    赵曦针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底层逻辑的收与放,产业发展变革要求学校课程设置需从底层基础开始重构,而技术发展则要求职业院校的培养要从知识图谱转向能力图谱,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和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二是能力培养的高与低,在当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传统应试能力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率先运用和掌握新兴技术的能力才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三是应用场景的垂与泛,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在垂直领域做好做精,并在交叉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创新。

    黄文伟指出,当前产业学院发展既要紧跟技术变革的步伐,也要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新业态,还要与新兴的生产要素相匹配。产业学院的建设者要及时捕捉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根据区域产业布局设计和技术结构的更新迭代,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情况。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统筹区域内的产教融合格局,及时发布产业与人才配对图谱信息。

    本次活动于529日下午以南方职教云端学堂(第十七场)的形式,通过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等多个平台等多个平台进行同步播出,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负责同志、职业教育教科研相关人员及职业院校教师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交流活动。截至活动结束,点播量累计达38.46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