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粤东西北(河源)教研帮扶活动”初中数学学科专场活动举行

撰写时间:2025-04-11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3月26日至28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河源市教育局承办的“走进粤东西北(河源)教研帮扶活动”初中数学专场在连平县举办。本次活动以“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通过质量监测结果解读和应用研讨、课例展示、专题讲座、同行交流等形式,共同探讨初中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室副主任耿丹青、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数学教研员郑锦松、深圳市宝安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潘正刚、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集团)初中部高级教师蔡淑芬,以及河源市各县(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数学骨干教师代表,共计200余人次参与了此次活动。

监测结果解读和应用交流

    3月26日下午,连平县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监测结果应用交流研讨活动在连平县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活动首先由耿丹青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进行解读,紧接着郑锦松作微讲座《聚焦监测数据,深耕教学研究》,最后省市教研帮扶专家和连平县初中学校教研副校长、数学骨干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与会的领导专家、老师对监测报告解读和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如何改进监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共识,并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措施。



精耕课堂

    3月27日上午,活动以接力课的形式进行,围绕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4.1.1认识三角形》和《4.1.2认识三角形》两个课时展开,课堂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重单元知识建构 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活动的第一节课由连平县第一初级中学陈利林老师执教。课堂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感悟三角形概念的生成。结合章首语、章前可持续思考问题等引领学生开展单元知识建构,明确了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路径。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智技术赋能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的第二节课由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集团)初中部教师蔡淑芬接力进行。她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主题,借助豆包等多种AI智能生成设计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生活场景,成功将本课知识转化为问题解决。她引导学生测量、计算三角形三边长度得到初步结论,适时引入代数推理,并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验证猜想,非常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聚焦学科“三新”课堂 开展课例点评

    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后,与会专家、老师围绕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法展开研讨。河源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刘超源老师和连平县中心教研组曾艳媚老师从情景引入、活动开展、问题链设计、难点突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方面对两节课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深圳市宝安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潘正刚鼓励老师们进一步探索数学课标理念,注重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实验操作、创新意识等方面指导与培养。郑锦松充分肯定了两节精彩的接力课,并从“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在哪里?为什么教?”提出: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要关注概念形成,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座启思

    3月27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潘正刚作讲座《结构化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与实践》,从未来以来、素养导向、教学内容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施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经验和做法,特别强调对“三会”的实践和教学思考。他还提出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应用数学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讲座为大家指明了新教材理念落地实施、数学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活动最后,郑锦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教学要注重从生活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善于使用;三是要注重结构化教学,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