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暨教学评一致性教研活动举行
撰写时间:2025-04-28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聚势赋能启新程 六科共探教学评
近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暨教学评一致性教研活动”在清远市举行。3月22日上午,活动举行开班仪式。清远市副市长杨焕、广东省教育厅基信处处长赵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等领导出席活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及各县(市、区)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生物学教研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民生事务局高中教育相关人员,省属高中相关学科教研组长,15个对口帮扶的县域高中相关学科教研组长,清远市各高中学校教师代表共800余人参加活动。开班仪式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吴有昌主持。
开班仪式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作主旨报告《本源性学习理论促进教学评一致的探索》。陈友芳提出“学科思维为经、学科问题为纬、学科知识为基”的三维实践框架,引经据典诠释了“道通为一”的教育智慧,为教学评一体化明确了“以学科基因解码思维,从解题迈向解决问题”的实施路径,让在场学员深受启发。
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作主旨报告
第一部分 语文学科:思维进阶,破茧成蝶
语文学科围绕“教学评一致性”主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深圳市李成林、珠海市邓晓珊、清远市汤洁容等名师联袂,通过“SOLO分类理论”“答题思维建模”“可视化的思维进阶”等创新课例,破解文学文本理解和写作指导难题。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褚树荣老师直击作文教学痛点,提出“教材三层贯通+热点题型突破”的双轨策略,强调“从积累到应用再到创新的素养进阶”。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杨勇老师通过“拆解题干要素—重组教材素材—变式训练设计”等实操案例,展现“教、学、评”的有机衔接。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剖析“文本类型多元化—能力层级进阶化—任务结构化”的测评逻辑,倡导“以评促教—破除套路—技术赋能”的三维突破,为语文教学评改革指明方向。广州市邱海林提出作文从“解题”转向“建构”的教学策略。19位地市教研员代表分享“数据驱动-精准施策”区域经验,6位学员分享研修心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吴晓军老师提出“慎思慎行、以人为本、以终为始”的教研准则,勉励全体学员“以系统性思维谋划全局,用专业性研究赋能课堂”。
第二部分 数学学科:建模为桥,协同共进
清远市第一中学胡世锋老师和佛山市第四中学李亚青老师开展同课异构,聚焦教学评一致,解锁课堂新样态。胡世锋呈现精品课例《化动为静—概率问题中的递推数列建模与求解》;李亚青以“概率中的递推数列问题”为切入点,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高三数学专题课例《数学建模素养导向下的概率问题探究》。各地市教研员重点围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详细、全面、中肯的点评。吴有昌对本次课例研讨活动作点评、总结和展望,通过评课给老师们后续如何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做了实操性的示范,学员们收获良多。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苏洪雨教授受邀作专题报告《从源生题视角思考高考数学问题设计》专题报告,苏洪雨从理论溯源到真题解构,从政策解码到趋势前瞻,通过详实数据与真题案例,为教研员及教师优化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科学参考。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吴中林教授作讲座《深入学科本质、激发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的数学高考与教学》。吴中林基于评价的视角出发,对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了新的阐释,强调“深入学科本质,激发探索创新”的重要性。活动中,佛山市高中数学教研员钱耀周老师、中山市高中数学教研员方勇老师,清远市高中数学教研员黄彩林老师围绕普通高中教学评一致性,依次分享了本地的高三数学教学实践经验。
第三部分 英语学科:技术赋能,融合创新
英语学科重点围绕“区域高中英语教学评一致性”“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评价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主题开展课例研讨和主题分享。活动中,清远朱阿容、深圳詹婷婷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高中英语教学评一致性研讨课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葛炳芳、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陈皓曦、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于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冯光武、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罗少茜等专家围绕活动主题,分别就高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英语测试的理念与技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等方面与学员们进行深入指导和深入交流。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蔡映雪等7老师进行了研究经验分享,肇庆市实验中学薛丽丽等3位老师分享了各自学校或区域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罗永华博士以《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 推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为主题对本次研修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罗永华认为,应实现课程实施层面的教学评价一体化,以及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评价一体化,突破高中英语教学中单一的应试教育倾向,推动课程育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在课程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评的内在联系和融合贯穿其中,专注于学生的深度学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四部分 物理学科:玩研创,科学素养
清远市第二中学谭神娣和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周世安分别展示《基于玩研创理念的电学实验二轮复习》《电磁感应第二轮复习》示范课,两位教师依据“玩研创”的教学理念,运用项目式教学策略,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
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潘苏东教授作讲座《中学物理中“教学评一致性”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李春密教授作讲座《指向教学评一致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张军朋教授作讲座《广东物理高考:印象、特点、趋势与复习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王笑君教授作讲座《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命题研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中物理教研员余耿华老师作讲座《从传统课堂到“玩研创”课堂教学改进》,黄恕伯老师作讲座《从物理高考试卷命题谈高考备考与高中物理教学》,专家们探讨了教学评一致的内涵、数字化与跨学科的融合、“玩研创”教学实践等主题。
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物理教研员张烨介绍了清远教研基地建设经验。活动最后组织分组研讨,学员们分组展示试题、二轮复习课件和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交流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交流与学习,带来不同区域教师的宝贵教学实践经验。
第五部分 历史学科:鉴往知来,深耕素养
在历史学科的活动中,清远市第二中学梁洁静老师和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张彩莲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展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陈家运肯定了两位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及教学评价设计中的一致性探索,同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评价环节、增强学生主体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清远市教育局副局长席长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渊浩、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胡波、珠海市教育研究院刘洪生等领导、专家结合两节课例,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深入剖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活动还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淬炼”双轨驱动模式开展研讨,将学员分为两个班6个组,分别由李渊浩和胡波主持主题研修。学员们分别聆听了中山大学敖光旭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夏志前副教授的专题讲座,进行“头脑风暴、智慧碰撞”实践展示,敖光旭和夏志前现场点评学员研修成果,并给予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陈志刚教授作专题报告。黄牧航将“教学评”的理解和操作分为三个层次,即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根据试题的要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学术研究的成果来提升学生的思维。陈志刚从理解教学评一致性、当代教学设计的理解、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和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实施等四个方面作了阐述;陈志刚强调学生的学是核心,当代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聚焦学情,并结合案例展示了如何确立可测、可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在研修成果展示环节,广州市南山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李萍和江门市教育研究院路松两位老师分别作作《学习+反思+实践=成长》《目标·教学·评价》的学习分享。
陈家运作活动总结。他表示,要不断提升素养水平,“问需于校”“问需于生”,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等课改理念落地实施,助力全省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第六部分 生物学科:素养导向,评价革新
在生物学学科研修活动中,清远市第一中学陈迪老师和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邢悦婷老师进行课例展示,并系统阐述了课程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专题沙龙环节,由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高中生物学学科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展开深度对话,旨在为评价改革落地提供多维思路。深圳市教研员徐鹍建议“技术赋能评价”,汕头市教研员张青岩倡导“学历案撬动课堂”,佛山市教研员邵龙国鼓励“项目化学习驱动深度迁移”,清远市教研员邓晓锋尝试“试题研究驱动思维可视化与远迁移”,广州市教研员刘欣颜提出“跨学科素养融合”。湛江市教研员李遂梅强调“科研转化教学”的适配性。在“学业质量评价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专题研讨中,邓晓锋与张青岩分别作深度分享,为提升教学实效提供策略支持。广西中学生物教研员韦珺老师与海南中学生物教研员杜修全老师,分别作专题报告《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及《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策略》。广州市教研员刘欣颜、深圳市教研员徐鹍、佛山市教研员邵龙国、东莞市教研员苏瑞龙、汕头市教研员张青岩五位小组长精心组织小组讨论,带领学员共同探寻教学评一致性引领下课堂变革的有效措施,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广州市刘欣颜等五位学员代表汇报研讨成果。广东省生物学教研员杨计明老师总结活动成效,他认为各地需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核心,深化课堂变革,为培养新时代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以“理论引领-实践创新-资源共享”为主线,构建普通高中六大学科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体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强调,教研员需以系统性思维赋能课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