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52场开讲——优化课堂教学支持策略,助力孤独症学生成长

撰写时间:2025-07-08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已超千万,教育干预是改善其症状、促进社会融合的关键手段。为落实《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精神要求,深入探讨技术赋能背景下孤独症学生课堂融入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6月27日,以“优化课堂教学支持策略,助力孤独症学生成长发展”为主题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52场(特殊教育)”顺利举行。活动立足教学一线,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享、沙龙研讨及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聚焦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个性化支持不足等痛点,探讨通过技术赋能探索解决方案。


    一、主题报告:系统化教研支撑技术赋能实践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刘艳作专题报告《以系统化教研支撑多元技术赋能的孤独症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探索》,分享东莞在教研层面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赋能的路径及实践探索。

    二、案例分享:技术赋能课堂的多样实践

    在案例分享环节,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的四位一线教师展示技术赋能孤独症学生课堂的创新实践。

    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叶叶秀作主题分享《多元技术助力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以生活数学认识5为例》,探索从精准评估入手,立足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的特点和需求,借助结构化环境提升注意力、通过多感官学习增强课堂有效参与、通过强化与辅助提升迁移泛化能力,助力孤独症学生数概念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李银花作主题分享《技术赋能孤独症学生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在教学实施中,技术赋能教学,让感官信息“动”起来、情境模拟“活”起来、教学时空“转”起来,有效提升孤独症学生课堂参与度,助力学习目标达成。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文娜作主题分享《多元技术助推孤独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以生活语文<比尾巴>为例》。文娜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和孤独症学生生活语文教学存在字词句理解困难、语言运用存在障碍、语言情感表达欠缺的现状,利用孤独症学生视觉学习优势、行为刻板和节奏感较强的特征,通过多元技术融入情境教学、结构化教学、游戏教学和直观教学等,改善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促成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东莞启智学校赵进作专题分享《多元技能赋能孤独症跨学科学习——以〈探秘图形〉为例》。报告阐述了孤独症儿童跨学科教育的创新实践:深入剖析了孤独症学生在图形认知学习中的特殊困难,提出以生活数学为核心,有机整合绘画手工、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学科的跨学科解决方案;在教学实施层面,创新采用协同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教具、AI动画和VR技术等多元手段,有效激发孤独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显著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沙龙研讨:共话技术赋能课堂创新策略

    在“技术支持下孤独症学生课堂融入与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沙龙环节,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陈家敏担任主持人;与会专家围绕技术赋能核心议题展开对话。

    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校长李娜提出“生活品质导向的学习空间设计”理念,强调通过环境重构满足孤独症学生的学习需求。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校长李俊强分享技术赋能精准学情分析的经验,展示创新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秦涛以多元创新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元平实践,介绍技术在课堂、评估及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王明艳从一线教师视角出发,讲述技术工具在特教课堂中的应用案例。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陈家敏谈融合教育中技术赋能孤独症学生课堂融入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贺荟中在总结点评中表示技术不仅要解决孤独症学生“有学上”问题,更要通过精准支持、个性化适配,推动其“上好学”,实现从生存到发展、从融入到引领的跨越。

    四、专家讲座:孤独症学生课堂教学策略解析 

    贺荟中作专题讲座《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贺荟中系统剖析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特征,从案例视角分析实际课堂教学中一系列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指出要立足学生不同认知表征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策略;要规范课堂教学语言,促进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参与;要秉持全方位技术支持的理念,将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运用。

    五、活动总结:共促特殊教育新发展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何非对活动进行总结。他表示,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永无止境,要继续深入要开展多元技术与孤独症儿童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方法与策略,助力孤独症儿童在课堂中收获更多成长与进步。

本次活动通过教研网、触电新闻等平台同步播出,吸引超31.09万名特教教师、教研员及专业人士在线参与,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与行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