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能力提升岗位研修举行

撰写时间:2025-08-14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8月5日至8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梅州市教育局承办的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能力提升岗位研修在梅州举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208名教研骨干参加研修活动。


    6日上午,研修活动拉开序幕。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幼平主持。

    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丽丽致辞。她表示,梅州一向具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梅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品格,激励着梅州学者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她期待本次高规格研修活动为本土教育注入新动能,呼吁借省级研修吸纳新课标落地、人工智能教学等前沿经验,倡议构建全省常态化教研协作生态,共促学科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编审朱光明老师紧扣国家政策文件,强调本次岗位研修将聚焦主题“教学评一致性”,通过学科理论研修、工作研修、实践研修、答疑交流等研修内容的学习,促进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理念、思维和能力提升,进一步提升专业胜任力。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詹泽慧以《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为主题,率先带领与会老师开启理论研修。詹泽慧深入探讨了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目标,明确指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教育肩负着培养具备全面数字素养和责任感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她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详细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强调其本质在于构建目标、过程与评价之间的动态闭环,确保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詹泽慧重点介绍了三类评价方式:学习的评价(AOL)、学习性评价(AFL)和学习式评价(ASL),并提出了基于证据的评价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策略。她的讲座为与会老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教育理念引导,为推动信息科技学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6日下午,第三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小学信息技术三等奖获得者、梅州市梅江区芹洋学校小学一级教师王琨,第四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信息技术三等奖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级教师霍颖怡,第三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信息技术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塘厦中学高级教师郝露茜老师分别上了一节小学、初中、高中信息科技(信息技术)现场课例。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例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和教学启示。来自梅州芹洋学校的王琨老师展示了小学信息科技课例《递归思想——跨学科视角下的算法思维培养》,该课例以“解密汉诺塔游戏”为主题进行跨学科单元设计,从玩汉诺塔,归纳规律,到编程实现,验证算法,再到迁移应用,绘制雪花,构建了“以‘玩’促思”“从‘编’验理”“以‘创’拓界”的学习路径,实现递归思维跨学科落地。

    梅州市梅县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部部长、正高级教师曾令涛对王琨老师的课例作了具体而全面的点评,曾令涛认为王琨的课例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学习,单元目标明确,实施策略清晰,情境导入有趣,学习真实发生,评价方式多样,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并采用AI赋能教学资源的生成,最终实现素养目标的达成。

    霍颖怡展示了初中信息科技课例《路由路径靠算法》,该课例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问卷星、Umu等多平台的协同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学情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成效的检测,构建了多平台协同下教学评一致性课程的实践路径,为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实施提供成功范式。

    梅州市梅州中学高级教师梁爱梅对霍颖怡老师的课例作了点评,梁爱梅认为霍颖怡的课例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学评价的设计,霍颖怡通过Umu平台组织整节课的教学任务线,并根据任务线设计过程性评价,如通过问卷星进行知识点的前测和后测,在精准定位理解薄弱点的知识上,动态调整后续教学重点,再对学习成效进行检测,实现目标、过程与评价的动态闭环。

    郝露茜在研修活动中展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例《贝叶斯分类器的原理与应用》。郝露茜巧妙地从日常生活中挖掘项目主题,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点赞行为入手,展开一场数据侦探之旅。学生们在探索贝叶斯原理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系统模型,并通过编程实现,最终成功打造了专属的短视频推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抽丝剥茧,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不仅掌握了贝叶斯公式,更领悟到贝叶斯方法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广东实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梁晓敏对郝露茜的课例作了点评,梁晓敏认为,该课例的亮点在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成功构建了清晰且完整的教学目标链;通过真实情境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学生完整经历了“认知—实践—迁移—反思”的学习过程,实现了深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评一致性,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7日上午,7个地市8位教研员分别就本区域的教研创新实践和取得成效进行了分享。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地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育的特色与亮点,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林力文分享了湛江市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两个方面的创新做法,介绍了其所带领的团队在新课程改革中经历的从准备到疑惑和困惑,并在持续的学习与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提升的全过程。她强调在线培训和专家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开放的在线平台和资源建设来支持教师发展和课程创新。

    茂名化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凌艺荧分享了区域视角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新课程实施的探索与实践,凌艺荧基于“四大困境”提出破困之举,从强化教研支撑、提升师资水平、建设课程资源库和实施成果成效四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创新做法和成效。强调立足全体,推动区域整体教师发展,通过送培进县区、教研乡村行、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提供市级教学建议等,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研生态的蓬勃发展。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陈明宏分享的是“国平台”教学研训深度应用的思路与实践,陈明宏提出了“研修赋能-应用示范-打造典型-汇聚资源-研究提升”的行动思路,强调逐步递进开展“国平台”应用推广,实现从引领式培训到示范性培训,再到浸润式培训,最终实现全市教师全员覆盖培训的工作思路。陈明宏介绍了中山市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学研训深度应用方面的有效的行动实践,包括各类典型案例征集,如平台应用探索案例、全域实践应用案例,推广辐射示范案例,教研分享提升案例,以及双师课堂等,指出针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学研训深度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突破链路是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培养习惯和坚持实效。

    清远市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张乐佳分享的主题是“以计算思维重塑信息科技教学生态”。他表示,教研员的计算思维观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应用计算思维解决教研问题。张乐佳从问题抽象、问题分解、问题建模、过程实践和反思迭代五个方面表述了学科教学核心痛点问题,并将问题拆分为可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建模,制定系统的学科发展方案,包括地位提振、动力增强、能力提升、专业精通等,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学科发展方案,包括在初中学段推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自主开发过程性评价平台以确保评价顺利实施,以课题、教研活动、学科比赛等为抓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共同体开发人工智能、物联网系列课程资源等。

    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博士邓碧军基于惠州市教育统计的基本情况分享了惠州市信息学科在教研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如通过树榜样、造氛围、研工具激励教师深化专业发展,通过设立学科研训基地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在创新教研活动方面,邓碧军强调借助省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并通过培训、比赛、带动三种举措推动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探索区域实验教学应用范式。最后,邓碧军指出接下来的核心任务是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探索、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区域教研辐射带动引领。

    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硕士何爽分享的主题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与实践”,何爽指出新课程改革对信息科技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初中信息科技教师面临专业发展困境,而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何爽以活动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提出区域教师共同体四大运行机制,并以清远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群体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检测和模式应用效果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教师TPACK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共同体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云浮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王燕分享了云浮市信息学科教研从零而“立”的实践探索过程。从组建团队,到现状调研,再到各类活动的组织,如教学设计资源征集活动、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活动等,用实干点亮微光,最终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拿下云浮市省青赛所有学科唯一的省一等奖,之后,实现从“1”到“N”的连接,通过竞赛引领搭建展示舞台,通过名师示范辐射优质资源,通过借助外力链接高端资源,未来,面对人工智能教育新浪潮,将勇往直前,紧握三把“钥匙”从容面对。

    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信息科技(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副主任、高级教师黄昆鹏分享了梅州市在学科教研、师资培训、尖子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取得成效。他表示,梅州市通过构建“跨学科、跨区域、城乡帮扶、线上线下”四位一体的混合教研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显著提升了教研效率。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外出观摩、专家指导以及专项技能培训等活动,梅州市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借助以赛促教、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在尖子生培养方面,梅州市积极开展信息学人才培育及赛事科普专题培训、机器人与科创教育课程培训等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此外,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一导三段”教学模式,梅州市正在全力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和新课程发展。

    8日上午,广东仲元中学信息技术科组长,广州市名教师,正高级教师李苑文和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教研员朱光明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报告。

    李苑文的讲座《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系统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根本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三者的内在统一与动态协同。其强调,核心素养是连接国家宏观教育方针与微观课堂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的灵魂与归宿。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首先精准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结果、过程、表现),并以此为引领,采用“逆向设计”理念,优先设计匹配目标的评价任务,特别是表现性评价,再据此规划教学活动。评价需贯穿教学始终,注重过程性、多元化和证据化,利用平台记录分析学习数据,及时反馈调整,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动态循环。最终,通过结构化知识、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挑战性任务链(问题链)等策略,将核心素养的落实嵌入学科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行为始终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

    朱光明作专题报告《广东中小学数字化教研探索与实践》,从三大主线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廓清路径: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贯通,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纵深推进,到广东“应用为王”的落地实践,结合政策高度与数据实证,指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路径;二是区域样本与学科范式的突破,通过东莞“莞式慕课”立体教研生态、深圳教育大模型的智能研训体系及跨区域联动的CCTM备课模式,为区县教研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方法工具箱”;三是未来趋势与行动路标的锚定,提出“教研智能体辅助决策”与“学伴智能体赋能个性学习”双轨并进思路,打开教研进化的新视窗。朱光明从八个方面对这次研修进行了总结和提升,要求大家在南方教研大讲堂、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教研项目、教研员能力提升岗位研修等工作目标任务落地落实落细,鼓足干劲。同时阐述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学科教研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的成绩,打下的基础,存在的短板,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