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建设广东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撰写时间:2020-12-28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贯彻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实现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须把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基础工程,努力打造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面向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挑战
    广东从2012年起大力实施“强师工程”,经过不懈努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和“争先进、当标兵、建高地”的坚强保障。展望2035,要以更长远战略眼光审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精准研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挑战。
    (一)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二孩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使城市生源激增,城区学位紧张,教师数量不足、缺编较大,需要临时聘请教师开齐课程;部分地区农村教师整体上超编,城镇教师缺编;乡村教师有些学科超编、有些学科空编,村小、教学点难以配齐所有学科教师;小学教师整体超编,初中、高中教师缺编;学前教育真正合资格教师尚未得到充分有效补充,教师持证上岗率偏低。
    (二)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多居于高校、城市学校、发达地区,学校办学水平越高则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教师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等越为集中,粤东西北地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在整体布局上,粤东西北地区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群体规模明显偏小,向珠三角地区流动趋势难以逆转。在城乡配置上,城镇学校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相对集中,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困难。乡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有些学校师资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长达十年未进新教师,教师队伍缺乏生机活力。
    (三)教师专业素质需要持续提升。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专业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相比、与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需要持续地不间断地提升。目前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还有相当一部分,粤东西北地区中学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很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校长教育管理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不够强;相当大部分校长、教师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以期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课程资源开发、教育质量和学业水平监测、教育管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地市、县(市、区)教研力量不够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工作指导不到位,中小学教师教研、科研能力较弱。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仍需扩大。杰出教育专家缺乏,教育领军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需要不断补充。
    (四)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拓宽。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教师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使真正所需的教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教师吸引力仍有待增强,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读师范的意愿不够强烈。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未能有效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高端教师培训项目的授课专家和课程安排比较单一,内容聚焦于学科而拓展性知识、技术、能力难以涉及;教研机构、中小学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面向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点任务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都从战略高度强调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将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来抓,创设重点任务,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要牢固确立党管人才、党管教师队伍建设原则,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标兵。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创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引导教师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建强教师党支部,增强教师党支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宣传、服务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体教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坚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第一标准体现在教师资格认定、考核、聘任(聘用)和定期注册、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奖先等工作中。
    (二)全面提升教师地位,让教师有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明确教师的特别价值,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确立公办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法律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教师表彰体系,加大对长期坚守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且贡献突出的教师表彰力度;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使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建立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增长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向班主任和为转化学生、发展学生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倾斜;鼓励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深化高校、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向关键岗位、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教材研发、成果转让、决策咨询、发表成果等方式获得更多成果性收入。
    (三)着力振兴教师教育,从源头破解教师培养瓶颈。要按照国内领先的要求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按照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专业办学标准建设一批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品牌。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三字一话”、识谱视唱等基本功训练,注重引入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到师范院校各相关专业教学、教研。以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省教师教育联盟等为平台,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培养体系,充分组织师范生实习实训。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倾斜,增强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战略性、政策性、实践性研究要求。探索师范院校与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模式。扩大有教育硕士授权点的高校与省内师范类院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规模,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有机衔接。建立教师教育师资招聘绿色通道,吸收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研员担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交流机制。
    (四)实施精准研训,全力提升全员师资素质。要加强校长、教师培训需求诊断,建立分类分层培训课程体系,落实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制度。加大对乡村、山区和边远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学科富余教师转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健全职业院校校长、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加强高校校长、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进修力度。实施教研员队伍专项培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教研引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推进“互联网+教师教育”,建设连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培养与培训云平台,建立省级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教师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
    (五)营造促进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建设高水平教育科研人才队伍。要鼓励校长和教师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加强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支持“岭南教育文库”研究出版工程,培育优秀教学、教研成果,形成风格鲜明、理念先进、实践扎实的岭南教育、教学理论派系。完善教育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增强地市、县(市、区)教研机构对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工作指导能力,健全教学视导机制,改进常规教研活动机制,创新教研实践样态,构建信息化教研新方式,提升教研协作力度,充分履行服务教育决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的职能。建立充分调动教育科研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动态薪酬分配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成果使用和收益分配办法。
    (六)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队伍活力。要深入实施“县管校聘”,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在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动态设置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补齐配优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特别是紧缺学科教师,推进区域、城乡师资合理配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一招聘、统筹调配、科学管理临聘教师,确保临聘教师与在编在岗教师同工同酬。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师范院校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互聘机制,扩大互聘规模。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专业技术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校(园)长任期目标制管理,完善绩效收入分配办法。扩大高校选人用人自主权,健全人才引育政策和配套服务体系,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
    三、面向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路径
    展望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找准关键路径,走出广东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路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雄厚基础。
    (一)全面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切实加强和创新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教师内涵修养和教书育人能力,引领教师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各方面、全过程和所有环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积极应对未来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变革,自觉更新知识,开展深度学习,探索专业创新,对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起到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要切实推进省、市、县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重视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引领,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过程与结果的诊断、追踪与评价,进行动态的数据收集、数据可视化与精准化、数据之间的自动适配与关联分析,重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引导教师自主规划专业发展进程和路径。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建立各级教师、教研员培训专家库,整合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推进校长职级制和“特级校长”评选工作,激发师资队伍动力与活力。提高中小学、教研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理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专业提升路径,促进教师实现职业理想。扩大教师国内外交流合作途径,创设教师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前沿的环境。实施教师约束与退出机制,保护和发展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依法依规保障教师职业尊严,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要全面落实山区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高山区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向山区和乡村教师倾斜。建立高福利激励政策,山区和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明显超过城市教师,激发优秀校长、教师向山区和乡村学校流动,使校长、教师更愿意留守山区和乡村长期办学从教。开展教师身心健康关爱行动,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教师救助基金”。增强教育管理部门和校长的服务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对话,及时了解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加强尊师教育,强调教师尊严不可侵犯,健全教师维权通道。保护教师的职业权益,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让教师在教学行为准则约束下行使相对的教学行为自由,重树知识分子的傲气风骨。帮助教师重建在学生心中的教育威信和道德声望,成为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良师益友。
    (四)全面畅通教师补充路径,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要不断增强教师教育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创新师范院校招生制度,利用提前批次录取、“二次选拔”方式遴选有志于教书育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根据考试成绩积极报读师范类院校并自觉自愿选择做教师。拓宽优秀非师范生从教的便捷通道,吸引更多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县管校聘”的统筹协调作用,将学科富余教师流转到更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建立完备的区域教师需求供给体系,聚力办好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广东“新师范”政策调整,扩大面向粤东西北地区培养教师规模,加快补充亟需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小学全科教师。鼓励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加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数量和质量。    

    注: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D18CJY12)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对《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有关内容的解读。


(文章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