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 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写时间:2021-10-25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教研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内涵,赋予了新使命,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广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决定在全省建设一批示范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以下简称“教研基地项目”)。教研基地项目包括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和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三种类型。通过加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我省教研体系建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谋划教研基地项目建设
    基础教育质量事关亿万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教研体系提供支撑,而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是教研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专业支撑。
    教研基地项目主动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管理决策,在引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深化教研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教研体系建设,聚力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在过程管理与指导方面注重分类管理与指导,注重全程管理与指导。按照各类教研基地项目的主要任务,综合考虑学科、学段、地区等因素,分类型、分学科、分学段、分地域进行基地项目建设管理与指导。对各类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计划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实施过程、年度总结等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在考核评价方面注重建设的实践成效,重点考察教研基地项目在促进教研体系建设、健全教研机构、发展教研队伍、创新教研机制等方面形成的有效路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出的有效策略和措施,在推进基地学校、合作学校以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显著成效。
二 、加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倒逼教研机构与教研队伍发展
    长期以来,我省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省教研工作仍然存在着教研机构不健全、教研队伍数量不足、教研能力不强、条件保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例如,据2020年11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调查组《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研队伍、教研经费状况调查报告》,截至2020年5月28日,我省在编在岗专职教研员人数为2308人,专职教研员占专任教师的比重不到2‰,与全国平均水平6.8‰相比,差距甚远。在教研机制方面,教研队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发展机制、待遇保障机制、工作下沉机制等不够健全,亟待加强。
    为了倒逼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在遴选条件和考核评价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遴选条件方面,要求项目负责人须为在编在岗专职教研员,项目负责人所在教研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配备专职教研员,教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考核评价方面,要求基地项目建设须在3年建设周期内按照申报书的承诺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
    考虑到我省教研队伍配备的实际情况,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时设置了阶梯性目标:2021年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时,项目负责人所在教研机构在编在岗教研员配备至少20人,并承诺在3年建设周期内配齐配强;2022年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时,项目负责人所在教研机构在编在岗教研员配备至少30人,并承诺在3年建设周期内配齐配强;2023年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时,项目负责人所在教研机构须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配齐专职教研员。达不到以上要求的教研机构无法获得申报教研基地项目的资格。这项目标对我省教研队伍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倒逼作用。
    随着我省教育督导工作将教研体系建设纳入对地级以上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指标中,以及在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等各项举措的大力推动下,我省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截至2021年3月31日,我省基础教育在编在岗专职教研员人数约为3400人,与2020年5月相比,增加约1100人。(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21年4月开展的全省基础教育教研队伍状况调查数据)
三、加强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引领学科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与学的科目,是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学科课程教学承载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居重要地位。学科教研有助于破解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学科教研基地项目面向地级以上市教研机构组织申报和遴选,由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同学科学段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同申报,鼓励市、县级教研员组成学科教研组申报。项目负责人须组建包含10~15人的学科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科教研团队,须在所辖区域内选择3所以上基地学校(幼儿园)。
    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分学科、学段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深化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研究,促进学科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学科育人研究与实践;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学科教学规范研究与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学业质量评价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学科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优质教研资源开发与应用。地市教研机构各学科根据本区域学段学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从以上任务中选择1~2项开展研究,并可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实际情况增加相应主题开展研究。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教研基地项目可结合实际,参照制订具体任务。
    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强调深化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着力对困扰学科教育教学的普遍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学科基地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科教学规范,探索出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创新学科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形成丰富多样的高质量学科教研成果,提升基地学校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区域内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四、加强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深化校本园本教育教学研究
    校(园)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幼儿园)、为了学校(幼儿园)、在学校(幼儿园)中的研究,它的核心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校(园)本教研的选题来自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对改进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育人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面向各级教研机构组织申报和遴选,由教研机构相应学段教研组和所辖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联合申报,申报人包括教研机构申报人和中小学校(幼儿园)申报人,实行双负责人制度。校(园)本教研基地主要成员应有20~30人,由教研机构学段教研组和学校(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教研机构教研组成员应覆盖本学段全学科,须联合2~3所学校(幼儿园)形成教研共同体。
    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由教研机构与所辖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建设,其主要职能是构建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机制,创新校(园)本教研制度,构建五育并举的校(园)本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研究,加强家校(园)教育协同研究,促进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学校(幼儿园)教研机制建设与创新;学校(幼儿园)教研组建设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的研究;校(园)内外、跨学段协同育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校(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综合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各级教研机构学段教研组和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本区域学段学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从以上任务中选择1~2项开展研究,并可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实际情况增加相应主题开展研究。园本教研基地可结合学前教育实际,参照制订具体任务。
    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强调深化教研组建设,建立健全协同教研机制,着力对困扰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通过校(园)本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健全学校(幼儿园)教研组,使教研组回归其应有的专业性,创新校(园)本教研模式,形成各学科(领域)协同教研、学校(幼儿园)与家庭协同教研的机制,取得高质量校(园)本教研成果,推进学校(幼儿园)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合作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五 、加强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县(市、区)政府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县(市、区)教研工作是保障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面向县(市、区)教研机构组织申报和遴选。东莞市、中山市可结合本地实际面向镇(街道)教研机构组织申报和遴选。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主要成员人数未作具体限制,教研基地项目负责人须在本区域内选择不同学段各2所学校(含幼儿园),共8所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幼儿园),基地学校(幼儿园)分布须兼顾城乡或薄弱学校(幼儿园)。
    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由县(市、区)教研机构建设,其主要职能是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统筹推进县(市、区)教研制度和机制建设,深化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研究,开展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强化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缩小城乡间、学校间教育教学差距,整体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县(市、区)教研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制度与机制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命题考试与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研究;学校育人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培养方式研究;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县(市、区)教研机构和所辖中小学校(幼儿园)根据本区域学段学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从以上任务中选择1~2项开展研究,并可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实际情况增加相应主题开展研究。
    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强调跨学校(幼儿园)、跨学科、跨学段统筹推进,强调区域内教研制度和机制建设,着力对困扰区域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旨在缩小县(市、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县(市、区)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教研体系,形成跨学校(幼儿园)、跨学科、跨学段统筹推进的教研工作机制,取得高质量县(市、区)教研成果,推进区域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县(市、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研究小组研究成果。
研究小组组长:傅湘龙
副组长:李海东、曾令鹏
核心成员:鲍银霞、钟守权、罗永华、梁惠燕、吴晓军、余耿华、程俊、钟国荣、王琳珊、陈家运、吴有昌、胡军苟、李英、杨健、陈式华、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