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省级教研基地建设,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撰写时间:2024-08-07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筑牢教育强国根基,需要建设高质量教研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把省级教研基地作为,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广东省的基础教育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体量大。截至2023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计3.82 万所(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2817.43万人,占全国的9.3%。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幼儿园、中小学)在校生 2268.67万人,占全国的9.9%,居全国第一位。二是发展不均衡。从近年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关数据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数量可以发现,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均衡。

    从教研工作来看,广东省各级教研部门相继开展机构改革工作,部分市级、绝大部分县级教研部门与教师继续教育部门、电教部门合并,出现了教研工作职责不清、教研工作职能弱化、教研队伍不健全、部门联动贯通不畅等新问题,教研体系亟待完善。

    为迅速扭转全省教研工作被动格局,夯实教研体系内涵根基,以点带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深化教研机制创新,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省域良好教研生态,稳步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提出了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校(园)本教研基地和县(市、区)教研基地三类省级教研基地项目的方案,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并将之纳入“新强师工程”予以实施。

    学科教研基地着重解决课程实施、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带动地市范围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校(园)本教研基地重在解决学科协同育人、学校整体育人以及学校(幼儿园)教研组织、教研制度机制创新的关键问题,建设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校。县(市、区)教研基地重在解决区域教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区域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等,缩小区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差距,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三类教研基地从学科、学校、区域三个不同的层面开展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从而有效助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把教研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整体谋划、一体推进、重点督导,强调要推进省级教研基地建设。截至2024年,广东建立三类共四批372个省级教研基地项目,为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搭载了教研“引擎”,省域整体教研生态发展不断向好,有力地回答了“教育强国,教研何为”的时代命题。

    二、着力创新省级教研基地管理制度机制

    省级教研基地项目建设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教研基地建设方向正确,能够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和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一)构建三类教研共同体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构建多样态新型教研共同体,以推动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学科教研基地着力构建主要由省、市、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研共同体;校(园)本教研基地着力构建主要由学段教研组(即同一学段各学科的教研员)和基地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园)本教研共同体;县(市、区)教研基地着力构建主要由教研机构团队和基地学校团队组成的区域教研共同体。与以往较为松散的教研共同体不同,这三类教研共同体强调基于共同发展目标、共同在实践中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共性问题,加强了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促进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二)创新省级教研基地管理制度

    1.建立倒逼教研队伍建设的申报制度。2020年,全省在编在岗教研员仅有2308人,各地市、县(市、区)教研机构距离配齐45名专职教研员的要求甚远,部分县(市、区)甚至未达20名。因此,在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时,将申报单位配备专职教研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申报必备条件,倒逼各地市、县(市、区)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在数量上,按批次逐步提高要求,第一批要求配备20人以上,第二批要求配备25人以上,第三批要求配备30人以上,第四批要求配备35人以上;在质量上,对申报人的政治素养、职称、业务能力水平等进行了相应规定和要求,推动各地市和县(市、区)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

    2.建立严格规范的评审遴选制度。符合各类教研基地项目申报条件的申报人经自主申报、市级推荐后,省教育研究院组织评委对所推荐项目,分学科教研基地、校(园)本教研基地、县(市、区)教研基地三类进行严格评审。评委由高校专家、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专家以及中小学校专家组成,建立了评委回避制度。组织评审时遵循坚持标准、择优遴选、公平公正、分类指导、宁缺毋滥的原则。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后,按照程序立项。

    3.建立过程管理和指导制度。一是建立省市共同管理架构。建立教研基地项目工作小组,统筹教研基地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省级联系人制度,项目工作组设置总联系人,各学科教研员为相应学科教研基地的联系人,确定专门教研专业人员为校(园)本和县(市、区)教研基地联系人,做到每个基地都有省级教研员对接、跟进和指导。各地市教研部门建立基地管理小组,统筹推进本市的省级教研基地建设。省级联系人指导和跟进相关基地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以及建设全过程,将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教研体系创新的核心抓手,为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南方教研大讲堂、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等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二是建立项目内部管理制度。督促承担单位建立起常态化、过程性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立项目建设的档案和工作台账,如实记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成效。三是动态开展专项调研活动。根据基地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不定期组织专项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教研基地项目建设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指导全省各类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四是建立项目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基地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考核和结项验收工作机制。

    (三)构建协同联动教研新机制

    1.构建纵向教研联动机制。省教育研究院牵头推动各级教研机构依托省级教研基地,构建“省—市—县—校”的四级贯通的教研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省级教研机构统筹指导全省教研工作的作用,推动各级教研机构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学、教研实际问题。推动学校发挥校本教研作用,强化教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作用,围绕课程实施、教法改进、作业优化、家校共育等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纵向教研联动机制,强化各级教研机构与区域中小学(幼儿园)的紧密合作,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课标与教材实施,创新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等,深化课程改革。

    2.构建横向教研协同机制。各级教研机构与同级教师培训、考试评价、教育技术、教育装备等部门建立起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与相关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经验提炼、成果培育等方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同时注重与教育信息技术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形成横向协同联动机制。

    三、充分发挥省级教研基地作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形成良好的省域教研生态。

    (一)形成教研新生态

    以省级教研基地建设为引擎,推动区域教研生态逐步优化,营造良好的区域教研新生态。学科教研基地由教研机构的学科教研员和基地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跨校跨区域教研共同体,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学科教研组,逐渐形成区域学科教师共研共享共成长的教研新生态;校(园)本教研基地由教研机构学段教研组和基地学校教师共同组建跨学科跨学校教研共同体,辐射带动相同学段学校,形成区域学校共研共享共促共提升的教研新生态;县(市、区)教研基地由教研机构的教研团队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基地学校的教师团队组成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区域教研共同体,辐射带动县域内所有学校,形成共研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区域整体教研新生态。

    (二)形成教研队伍新样态

    在教研基地建设的推动下,全省教师、教研员队伍素养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队伍建设的新样态。全省在编在岗教研员从20203月的2308人,到202312月增加至5577人,增加了3269人;全省有32个教研机构达到45名教研员编制数的基本标准。教研部门与区域中小学(幼儿园)逐步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多形态教研共同体,共同研究、共建共享资源、共同进步,整体形成教研员和教师两支队伍携手共同成长机制。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乃至成为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或省级名校长(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等。截至202311月,第二批教研基地指导教师获地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奖励已达1989人(次)。

    (三)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新态势

    省级教研基地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教育教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主题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形成质量提升的新样本新态势。据年度考核汇总统计,第一批基地至2022年底开展本级教研活动共2384次,受惠人数约437万人(次),第二批教研基地至202311月底已开展主题调研共485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已达2172次,惠及人数约339万人(次),累计建设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1312个。在教研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学校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表现优异,项目参与学校整体表现优异或取得长足进步,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四)形成一批可推广借鉴的教研成果

    在教研基地项目的示范带动下,教研员和教师们潜心教学研究,基地项目团队承担了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形成富有学段、学科、学校及区域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截至202311月,第二批教研基地已孵化课题/项目1197个。初中数学教研基地(广州)成果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县(市、区)教研基地(深圳宝安)被《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学前教育教研基地(东莞)建设成果被学习强国、南方日报等报道推广。粤东西北地区教研基地建设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如小学美术教研基地(清远)的“全科美育”教研成果受到“人民日报”公众号关注报道。有44个教研基地建设成果在“南方教研大讲堂”上推广,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点播量超过2000万人(次),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2023922日,《人民政协报》在“如何助力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做好转型发展?”文章中介绍了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的经验做法。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