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教研基地(中山)项目建设成果在义务教育教研员培训作汇报

撰写时间:2022-09-06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为深入落实义务教育改革方案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系统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提高义务教育教研员四个服务能力,824日至28日,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培训活动(第三期),共有43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初中生物学教研员参加本次研讨与培训交流。

    825日下午,初中生物学科开展学科工作坊研修,由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中山)项目负责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兰岚老师以及教研基地成员进行项目建设成果汇报,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韶关)项目负责人、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梁志荣老师主持活动。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中山)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次成果汇报包括四个环节:专题讲座、课例展示、课例点评和教研沙龙。

    一、专题讲座

    兰岚作《信息技术环境下落实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专题汇报,提出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逻辑、教学策略、教学资源都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对教与学的改变。同时,兰岚以《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为例,展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过程。

    二、课例展示

    在深入开展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中山市各教研基地学校团队紧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深入学习理解新的课程标准,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扎实的研讨。

课例展示环节中,中山市第一中学谢亮和中山市远洋学校张莹昕两位老师分别就《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进行了演绎。两节课同课异构,以让学生像生物学家一样探究为理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探究问题、建构概念,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精神,形成态度责任。

    三、课例点评

    兰岚对两节课进行了简要的讲评。一是两节课采取了不同的教学逻辑。谢亮按照先学习概念,再以实验验证概念的正确性建立的教学逻辑,体现了实证的思想;张莹昕则是按照先建构概念,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建立的教学逻辑,体现了探究的思想。二是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两节课都运用了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为概念建构提供事实支撑,为科学思维发展提供支架,为讨论交流提供平台,为领悟科学精神提供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教研沙龙

    教研沙龙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主题,围绕着开发和运用数字化资源”“探索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方式,教研基地的5位老师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所困、所思和所为。

    张莹昕分享了自己在显微镜实验课上使用手机投屏的经验,她谈到:利用这个技术可以师生、生生共享观察现象,实现基于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讨论,这也是进行科学讨论的认知基础;同时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验现象进行指导和讲解。

    肖林军介绍了本校团队制作微课运用于实验教学的经验,他介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革新,同时也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体制的变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同时也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陈春华谈了运用大数据精准反馈教学的体会,她也指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数据素养。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

    吴倩婷则关注了线上教学带来的一些困惑与反思,她结合《血管》这节课谈了她在线上教学的策略线上教学最核心的是设计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概念教学——可以创设基于学生经验和认知基础的情境,巧设循序渐进的问题串,并提供学习资源包为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任务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最后达成教学目标

    赖浩则谈到了信息技术使教研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跨区域的交流,成为教研活动的新常态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二级编审杨计明老师肯定了项目组成员的建设成果汇报,并期望教研基地合力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