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展示交流活动

撰写时间:2025-05-28  来源: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浏览量:

    

    近期,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体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为依托,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深圳市中小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现场展示交流活动,在深圳市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圆满举行。本次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为核心,聚焦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实践,旨在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项目主持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于洋,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帅飞飞,龙华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王敏,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校长朱建山、副校长董仲棱,以及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体系项目(深圳)的22所项目校代表现场参与。此外,全市各区及深圳市对口帮扶地区的400余名教师通过线上教研直播同步参会。

    一、创新思路分享:构建课程融合新范式

区域统筹:探索课程协同实施路径

    帅飞飞作专题讲座《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统筹实施的区域探索》,分享区域教研经验。她提出构建校—片—区“三环同心圆”教研模式,通过素养导向、项目导向与资源协同的统筹策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深度融合。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在课程统整中成效显著,不仅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优秀实践案例,更成功获批省级教研项目,为全市课程综合化实施提供了区域样本。


学校实践:大概念统摄下的真项目设计

    朱建山作专题讲座《以大概念统摄 做真项目学习——新课标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创探索》发言,深入解读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逻辑。他强调,跨学科学习本质是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学校需以整体化视角锚定学生发展方向,通过“六大要素、三大法宝、双轮驱动”的课程设计框架,实现知识联结与能力进阶,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跨学科项目设计路径。


案例引领:在地资源赋能跨学科实践

    项目校综合实践活动科组长、光明区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理创实验学校圣海燕老师作案例分享《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创新——光明三宝的探索之旅》。她以本土特色“玉米、牛初乳、乳鸽”为载体,紧扣“人与自然”“生活与健康”“人与社会”等大概念,设计系列跨学科项目。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及社会责任感,展现了在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创新路径。


    二、课例展示:课堂创新点亮实践育人

人机协同:温情设计融入多元能力培养

    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曙光校区唐黎明老师执教《为妈妈设计“高”跟鞋》,创新采用“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课程以妈妈日常穿高跟鞋的痛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历经“制定设计评价量规—推算适配鞋跟高度—融入情感化设计—多元展评成果”四大任务环节。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有机整合需求分析、数据运算、创意设计与反思评价能力,最终产出兼具实用性与情感温度的设计方案,彰显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育人价值。


非遗传承:数学思维激活传统文化创新

    深圳市福田区鲲鹏少年院、福田区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丁慧老师带来非遗主题课《纸韵飞扬之“囍”字文创设计》。她以纸艺剪刻为载体,将数学轴对称知识与传统“囍”字创作深度融合,通过亲和自然的情境导入、逻辑严密的驱动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囍”字的多元制作方法。课堂中,分层任务策略与反复折返探究贯穿始终,既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又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热情,实现了学科知识与文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三、专业引领:评课反思明晰发展方向
    于洋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点评。她高度肯定光明区教研团队及理创实验学校在综合实践领域的探索成果,强调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需聚焦“真实问题驱动”与“底层逻辑建构”,注重课程统整实施与教研团队建设。针对两节展示课,于洋指出,唐黎明的课堂体现了“技术赋能情感教育”的创新,丁慧的课则展现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深度勾连”,均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她鼓励教师们以学生为中心,勇于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在AI教育新场景中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本次活动搭建了区域教育创新的交流平台,与会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明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路径。未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体系项目(深圳)将继续以“实践求真”的态度深耕课堂,以“创新致远”的视野推进课程改革,为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