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杂志社:校(园)本教研基地:为学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
撰写时间:2024-09-20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教育杂志社 | 浏览量: |
冲破思维定式,探索教研新模式
省基础教育初中校本教研基地(深圳宝安)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建设目标,构建“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实施体系、作业设计体系,探索“深度教研”的校本教研机制和方式,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整体构建“一核三维九向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作为基地校,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借助“一核三维九向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体系,针对学校教研中出现的重“教”轻“学”、重“教学”轻“育人”等问题,重构“共建·共享·共生”校本教研体系,引领教学变革,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迭代学校育人水平。
学校建立了由高校专家、教研员、校外专家及一线教师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利用“课题研究+主题研讨”的手段,通过行动研究寻求解决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共享智库,推行四类教师培训助力研究。同时打造多个舞台,以展示研究的成果、强化研究的效果。在动态研究过程中,学校各类资源得以充实,教师实现共同发展。此外,学校与区教科院、基地成员学校及辐射校的协同教研与交流中,亦达成在教学资源、教师资源、教学模式策略、教研模式与策略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共生。
省基础教育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江门新会)精心打造研教、研学、研训“三研一体”校本教研模式,通过课例展示聚焦教学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化研为学,把校本研修作为培训模式推进,最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围绕“创新课堂改革,打造高品质课堂教学”的建设目标,以专家到校作课堂改革诊断与辅导,以专业引领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开放·活动·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提质目的。经过“理念认知—课例分析—研磨重构—精品推出”的过程性研究,逐步形成“三五式”课堂教学模式。
基地负责人冯家传介绍,“三”是指课堂教学三大特点:开放、活力、高效。“五”是指教学过程五个模块: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即初学——设计“预习小清单”,实现先学后教,优化教学效率;探学——确立“探究小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学——加强“小组化学习”,进一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讲学——发挥“小老师”作用,共同解答疑难,并开展自觉共学模范组评选,进行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练学——进行“小练习”,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省基础教育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河源)倡导“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角”,组建了“市教研院—基地校—联合校”三维一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网,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研究、全体受益的“三全”主题校本教研体系。
为推动全员参与,基地形成了以“区域联动、项目驱动、课题研究、主题研讨、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网络研修、同伴互助、读书修身”为主的九大校本研修实施途径。通过常规教研活动和主题教研活动让校本教研在规范的同时注入活力。常规教研活动包括每周的科组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年级大科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整体作业设计比赛等;主题教研活动包括“人人上一节公开课、主评一节课”活动、课题研讨活动、专家讲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读书分享会、新课标考试等,让每位教师充分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氛围浓厚。
为推进全程研究,基地校和联合校先后制定了“六制度一体系”,包括基地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区域联动制度、教研组建设机制,形成了激励性绩效评估体系。针对校本教研,基地从教研制度、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学生评价,而后进行反思再研究,从而达成全程循环研究,并积极加以落实,做到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为让全体受益,基地通过打造学科教研组,以抱团取暖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内涵式发展。目前通过专家培训、名师引领、特色教研、课题研究、教研团队等方式培养了一支专业素养硬、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例如,基地负责人黄雪琼被评为全国百佳美育校长,基地负责人赖伟建和基地核心成员刘舒玉参加了南方教研大讲堂小学语文教研沙龙活动,吴丽霞老师的课例在南方教研大讲堂“英语阅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中展示……
三年建设实践证明,加强校(园)本教研,让其在学校更有效、更创新地发生,是持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校(园)本教研不但已成为学校质量提升的“法宝”,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来源:学习强国、广东教育杂志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1k2i8PBMFzoPGgXpqsK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