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从“课堂讲授”到“体验浸润”,广东小学思政课“入脑入心”创新实践解锁育人新路径

撰写时间:2025-07-31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浏览量: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思政课?7月21日—23日,2025年广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暨教研员研修活动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全省190余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齐聚广州花都,大家聚焦新教材的实施与思政课的创新,其中6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展示成为焦点——他们以贴近儿童的视角、鲜活生动的形式,将思政课从“课堂讲授”推向“体验浸润”,为全省思政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范本。


用“家乡温度”点燃家国情怀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国钊带来的《我的家乡美》单元设计,打破了传统“看图识家乡”的模式,他将花都区的芙蓉嶂风光、洪秀全故居等本土元素融入课堂,通过“家乡故事接龙”“小组探秘家乡老物件”等活动,引导二年级学生从“看到美”到“讲述美”再到“热爱美”。他的这节课以“地域文化为锚点”,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学生可触摸的家乡记忆,让爱乡之情自然升华为爱国之情。


让“梦想种子”扎根实践土壤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金晓阳老师在《播下梦想的种子》课例中,拒绝空谈“梦想意义”。她设计“梦想接力棒”游戏:学生先在“梦想故事会”中分享真实愿望,再分组绘制“梦想画卷”,最后共同制定“每周行动清单”。有学生想当医生,便在清单上写下“每天观察植物生长,学习生命知识”。

金晓阳老师的课堂将“抽象梦想”拆解为“具体行动”,通过“说—画—做”三阶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梦想需要脚踏实地”。


借“科技情境”培育责任意识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何嘉仪的《科技力量大》课例,巧妙地避开了“科技知识灌输”的误区。她以“校园科技月”为大情境,设置“科技大揭秘”(拆解旧家电看原理)“科学家名人堂”(角色扮演钱学森等科学家)“科技辩论赛”(讨论“人工智能的利弊”)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惊叹科技”到“理解科技”再到“敬畏科技”。

何嘉仪这节课构建了“价值体悟—精神共鸣—志趣萌发”的进阶链条,让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渗透“科技伦理”教育。


以“劳动细节”唤醒尊重自觉

佛山市高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谢瑞冰的《尊重劳动者》课例,用“对比冲击”直击心灵。她先展示外卖员布满老茧的手、环卫工人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等特写照片,再组织“1秒钟破坏vs1小时修复”实验:学生撕毁一张画(1秒),再尝试复原(耗时远超1小时)。课后,有学生主动帮食堂阿姨收拾餐桌。

谢瑞冰这节课通过“感官体验+对比实验”,让学生从“知道要尊重”转变为“主动去尊重”,实现认知到行为的跨越。


用“读本故事”连接生活实际

东莞市东城第三小学王巧玲老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教学,拒绝“照本宣科”。她播放东莞本地党员志愿者抗疫的视频后,设计“模拟航天营”活动:学生扮演“航天员”,在“任务卡”上写下“为祖国航天事业努力学习”的承诺。

她这堂课以“儿童视角重构读本内容”,用“身边榜样+角色体验”让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产生共鸣。


靠“时空对话”解读改革精神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邓秀娟的“劳务工博物馆探秘”课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改革开放精神”变得可感。她带学生“云参观”深圳劳务工博物馆,设计“寻找有形之手”(观察老机床等劳动工具)“解码无形之手”(听劳务工讲述奋斗故事)“书写未来密码”(给2035年的自己写改革寄语)任务,还邀请劳模与AI虚拟“改革先锋”展开跨时空对话。

她这节课用“历史实物+双师课堂+AI技术”,打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通道让抽象精神具象化。


深耕创新,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本次活动中,6位教师的课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思政课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而是在体验实践中讲道理。正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所言:“思政课需超越‘物’的认知层面,转向有思想的‘事实’逻辑图像的深度建构,助力学生在深思熟虑和体验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融入社会、建设国家。”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点评课例

参会教师也纷纷表示,这些创新实践为思政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从学生生活出发,用情境激活情感,用实践深化认知,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HE2L5hVh_eYWTSrfbSN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