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 : 横琴开课!粤港澳同上一堂生态课

撰写时间:2025-10-02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浏览量:

    课室里,横琴、澳门学生围坐成组,手握彩笔与蚝壳模型共绘“琴澳濠情”;研讨中,粤港澳三地教师围绕“红树林保护”碰撞教学思路;展示区,学生设计的“蚝壳环保手工艺品”让生态理念落地生根……

9月28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支持的“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小学)”交流活动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颂琴小学顺利举行。

    作为本年度“粤港澳同一堂课”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的专场实践,这场持续一天的交流以“课例观摩+经验分享+主题沙龙”为载体,让粤港澳三地师生在协作中深化生态认知,在互动中凝聚文化认同,更为湾区基础教育融合注入了鲜活动能。

“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小学)”交流活动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颂琴小学举行。图受访者供

一、 同堂“特色课”,巧破“融合题”

天,《琴澳濠情》《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三堂特色课例依次开展,成为活动最吸睛的“教学样本”。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讲授,三堂课均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巧妙嫁接跨学科思维与琴澳地域特色,引导学生用科学、艺术等多学科视角分析生态问题,让抽象的环保知识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实践。

横琴、澳门学生合作课题。图受访者供

“这是我们第三次参与横琴的活动,每次都能看到新突破!” 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的感慨中满是欣慰。他回忆,首次参与时,两地师生还只是通过“AI智慧体育跳绳”初识;如今,双方已能深度协作,从共同设计生态课例到共享校本教学资源,“澳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横琴的年轻活力碰撞,就像‘长者与青年’共探智慧,这种互补是湾区教育的宝贵财富。”

一线教师的分享,更让“融合实践”变得具体可感。澳门劳校中学教师关家宝提到,本月中旬,他曾组织内地师生走进澳门海事博物馆,“大家一起了解澳门蚝文化历史,亲手体验蚝壳制窗工艺,当学生们捧着自己做的蚝壳工艺品时,都忍不住感叹‘原来琴澳的文化根脉这么近、这么像’。”合作区颂琴小学教师廖丽雯也表示,学校已与澳门多所学校建立稳定的资源共享机制,“我们借鉴澳门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他们参考我们的本地生态教学案例,双方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在成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巧玲认为,“粤港澳同一堂课”已从最初的“文化溯源”走向“教育一体化”,“这场活动不仅破解了跨学科育人的难点,更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通过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粤港澳教育融合必将成为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面向国际舞台的优质实践样本。”

二、共建“公益台”,共探“融合路”

    “我和澳门同学聊得特别投机,我觉得他们想法特别有创意!”合作区颂琴小学万业腾兴奋地分享道,课堂上,澳门同学提议“用蚝壳做环保花盆”的想法让他很受启发;而在澳门学生眼中,横琴同学的“自信开放”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敢主动分享调研成果,还帮我补充提案细节,这种合作特别棒。” 澳门劳校中学学生何雨澄说。

横琴、澳门学生合作课题。图受访者供

    更珍贵的是,交流活动让“生态理念”悄悄住进了学生心里。“以前觉得‘可持续发展’是大人的事,现在知道,我们画一张环保海报、提一个小提案,都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合作区颂琴小学学生张芷源说。还有澳门学生提到,两地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特色,“内地老师讲课快但清晰,澳门老师讲得详细,两种风格我都喜欢,能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

    据了解,“粤港澳同一堂课”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打造的非营利性公益教研平台,旨在为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教师建立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展开对话交流的教研平台,目的是促进三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2025年“粤港澳同一堂课”计划举办6场,其中2场聚焦“生态文明教育”,本次横琴活动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这场活动不是一次性热闹,而是湾区教育融合的新起点。”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支持粤港澳教育交流,推动横琴成为粤澳教育融合的“试验田”,让更多师生在互动中受益。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KGqJX_sN2K4_c-XXqTo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