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评价教育现代化进程需关注基础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撰写时间:2016-04-19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谢绍熺
摘 要: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其现代性增长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基础教育满足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彰显着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正向功能和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监测评价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监测 教育现代化 关注 基础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⑴。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成都等经济发达省市都明确提出了2020年(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出台了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开展了地方教育现代化的监测评估工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第8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地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报告。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建设已成为统领各地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一、各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基础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关注不足
综观各地已经出台的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却发现对基础教育的功能作用关注不足,甚至是忽略。各地都设有“教育贡献”指标,但在三级指标或观测点的具体安排时,关注较多的是普通高等教育、高中和职业教育,如下图。
五省市的“教育贡献”指标设计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
上海 |
教育发展 水 平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
高校科技论文被国内外引用数 |
|||
江苏 |
教育贡献度 |
受教育水平 |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
社会服务能力 |
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 |
|||
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 |
|||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
|||
广东 |
教育现代化成就 |
教育质量 |
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
升学率与就业率 |
|||
教育效益 |
教育对县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
||
浙江 |
促进公平 |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
提高受教育年限 |
成都 |
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可以看出,上海、江苏、成都都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项指标,浙江是“提高受教育年限”,考察了教育对人力资源和经济社会的贡献,但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公布的2010年现状值看来,我国20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12.7年⑵。也就是说,该项指标实际上关注的不是基础教育(即初中以前的教育形式)的独特贡献。广东在“升学率与就业率”指标设计上关注了初中,但仅仅是关注它的升学率,这就变成以能否为高一级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这实际上也是放弃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
当然,基础教育也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仅仅是基础教育的价值之一。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说是提升其自身素养,发展其个人的现代性,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社会发展来说,它立德树人,是国家建设和民族进步的源泉。确立关于基础教育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是促进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非常重要的观念基础。目前,应试教育的种种症状之所以顽强地存在于学校之中,择校择班之所以愈演愈烈,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
二、科学定位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怎样科学定位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对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夯实民族振兴的基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取向,从教育的本质特性出发,在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去定位,在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关系中去把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样,也应该而且必须是我们科学定位和把握基础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指导思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孙喜亭就曾指出:“马克思对教育科学的主要贡献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解决了教育思想上许多一般性的原理;一是给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还是属于生产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直接联系,同时,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关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育具有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基本功能。同样,基础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子体系、一个关键部分,基础教育也具有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大基本功能。
基础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离不开部分,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我们必须在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中去定位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三、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基础教育的现代性增长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
褚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的现代性具有八个核心特征,即教育的人道性、多样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产性、专业性、自主性⑷。正是这些特征,把现代教育同古代教育、同传统教育区别开来。
顾明远认为,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体性和创造性等特征⑸。
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成都等省市,在研制地方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时纷纷把教育的普及、公平、质量、开放、法治、创新等特征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应该说,政策的规定和理论研究的概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综合起来认定:全民性、终身性、个性化、信息化、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是现代教育同古代教育、同传统教育区别的特性。
作为现代教育的全民性,包含平等性和普惠性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面向全民、人人平等的,另一方面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基础教育,我们就要看0-6岁婴幼儿教育普及率、义务教育完成率的同时,查看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者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等弱势群体教育保障的状况。
教育的终身性首先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终身都可获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在基础教育,就要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状况。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来贯彻,还得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主动学习、会学习的人。
教育的个性化就是指承认差异、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开发个性。在基础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与否是一个衡量的标杆。
教育的信息化,包括管理智能化、资源数字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不再面对面、学习自主化,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步调学习。在基础教育,就要看信息化配备状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教育的开放性指的是教育向学习者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在基础教育,就要看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的密切状况,看学校对外人员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等活动和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状况。
教育的民主性就是指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等特点,自治与参与的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基础教育,就要看它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是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是否建立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的法制性就是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加强法治教育。在基础教育,就要看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依法办学是否落实、办学行为是否规范以及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状况。
在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对现代教育应具备的全民性、终身性、个性化、信息化、开放性、民主性、法制性等特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当然还包括校舍和设备等硬件设施)、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应凸显这些特性。在进行监测评价的时候必须全面顾及,选准观测点,科学设置监测评价的权重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监测评价的的监控、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基础教育满足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发挥,彰显着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正向功能和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基础教育在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满足人和社会的现代化需要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柳斌曾指出:第一,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⑹。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要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要促使其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断提升其自身素养,发展个人的现代性,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社会发展来说,它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
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发挥正向功能作用,为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
它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和管理、经营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服务。
它为各种创新型人才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奠基。
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的提高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它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更好地保护生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基础教育的这些功能作用的发挥,彰显着整个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正向功能和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监测评价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状况时,我们全面顾及基础教育满足社会以及人的现代化需要的功能作用的发挥状况,科学设置观测点及其权重,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引领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⑴《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
⑵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北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12
⑶孙喜亭.马克思对教育科学的主要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⑷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⑸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
⑹柳斌.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J]决策探索,2010,(4)
个人简介:
谢绍熺,广东省教研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正高级职称。
广东省普通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理论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