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反思与广东特色高中物理课程的构建
撰写时间:2015-06-26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 姚跃涌
[摘 要]高中物理新课程充分吸取了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反映了当代科学教育转型研究的成果,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高考内容要求的确定,对选修模块的开设产生极大的影响, 导致高中物理课程的多样化、选择性名存实亡,同时,也肢解了学科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设计。在构建广东特色高中物理课程时,需要坚持课程的普惠性,坚持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坚持注重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课程基本原则,坚持以课程标准为考试依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课程实施;构建广东特色课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2003年出台后,2004年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开展实验,这门课程是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十年间,高中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基本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呈现稳定、完善、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反思新课程实施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为构建广东特色课程提供重要依据,为此,本文从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及相关分析入手,反思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广东特色高中物理课程的思考。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及实施现状分析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及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完成必修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结构框如图1所示。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选修系列Ⅰ——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Ⅱ——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Ⅲ——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图1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既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强调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 考虑了物理学科的整体特点,又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平台。各国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都力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保证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之上, 尽可能开设选修课程, 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全民族素质的提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构建广东特色高中物理课程时,需要坚持课程的普惠性,坚持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坚持注重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课程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高中物理课程的普惠性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两重功能情况下,如何加强基础性?如何拓展选择性?共同基础课程与选择课程如何设置?它们相互的关联如何?在注重共同基础的同时如何为学生的选学搭建平台?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及分析
在探索中,广大物理教师和教研员,把传统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合到一起,不断开展了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探索和创新,新课改发展实验达到预期的目标。
1.对课程理念、目标和设置的认识
图2表示的是调查教师对课程理念、目标和设置认识的统计结果,从中可看出,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培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是科学、合理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和计划基本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基本可行。
(二)课程开设情况及分析
2004年秋开始广东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部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省高一物理课程开课情况:按学段按模块开课学校数占8.1%,课时数4节/周占97.5%;按学期按模块开课学校数91.2%,课时数2节/周占32.2%,课时数3节/周占60.4%;按学期不按模块开课学校数0.7%,课时数4节/周占100%。
2005年,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粤教研〔2005〕7号),高二级按学生发展倾向分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修习选修1-1,占全省40%,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择修习选修3-1,占全省58%,选择修习选修2-1占2%。课程内容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选学什么内容,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师就教什么内容。
2006年,《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粤教考〔2006〕12 号)出台,方案中规定理科生必考模块为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和选修3-5五个模块,同时,需在选修3-3和选修3-4中选考一个模块。学校根据高考方案要求开设课程,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逐步失去意义。
2007年后,全省高一级按学期按模块开课,有98%学校每周开2~3节课,高二分文理科,理科每周开4节课,高二文科每周开1节课;高三每周开5节课。全省的普通高中学校基本能按新课程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粤教考〔2008〕28号)出台,方案中规定理科生必考内容为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5和选修3-3六个模块。学校根据高考方案要求开设课程,从此,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就完全失去意义,高考考什么内容,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学生必学什么内容。
目前,广东省各中学文科类、艺术类学生物理课程开设必修1、必修2和选修1-1,约占全省50%;理工类、体育类学生物理课程开设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5和选修3-
3,约占全省50%。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一)问题成因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以高考成绩为唯一评价方式、师资水平、教学方式、教学资源设备、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等因素,课程理念和教学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有矛盾的,导致课程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的实现是有一定困难。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使得我们对高中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1.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把握不了教学的深广度。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教师反映课时严重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只得加快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很少。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压力很大。课时不足主要是在高一,导致课时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添了很多内容。而许多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内容,都要进行讲解,结果导致课时不足。(2)有些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不透彻,对所教内容的深度、广度把握不准,又担心学生在高考时会吃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3)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有的教师对这些生成性问题处理不当,影响了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4)有些课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不够合理,要在规定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
2.选修课中模块的开设单一,部分模块已经名存实亡。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生必须学满6个学分才能毕业,现学完必修1和必修2后,我省文科学生全部选1-1作为必修课来学,理科学生全部选3-1作为必修课来学,文科学生学完1-1后,以后不再学物理;理科生将来高考不报考物理的学生学完3-1后不再学物理。在高考方案确定后,高考考什么模块教师就教什么模块,学生就学什么模块。现在,选修Ⅱ系列的各模块、选修Ⅰ系列的1-2模块和选修Ⅲ系列的3-4模块以及物理专题研修就名存实亡了。
(二)对策建议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实施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关注物理学科在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和生态技术中的应用,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体现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
1.应将高中阶段教育视为教育大众化过程和终身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学校分化),如“普通或学术型学校”、“多元化或综合学校”和“职业或技术型学校”等。在同一类型高中学校中,应尽量分层次开设不同课程(课程分类),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学校应充分发掘显性或潜在办学资源,充分发展学校特色,努力改变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同质化”的局面。
2.遵循统筹兼顾的方法,把高中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放到整个教育体系中考察,处理好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关系,处理好高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的关系,以及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关系,实施各项配套举措。
3.加强高中阶段课程分类研究,科学确定高中教育各种类型学校和各种发展倾向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和课程结构。处理好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处理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各学科横向的融合渗透;处理好课程内的情意、认知、技能等要素的组合和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组合,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组合,建设广东特色高中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三、构建广东特色高中物理课程的思考
探索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具有广东特色、充满活力和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一)调整后广东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及课程模块说明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和发展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其中,基础课程由物理1、物理2和物理3三个模块组成,发展课程分3个系列,系列Ⅰ由物理1-1、物理1-2、物理1-3三个模块组成,系列Ⅱ由物理2-1、物理2-2、物理2-3三个模块组成,系列Ⅲ由三个模块组成。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倾向和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选择不同系列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结构框如图3所示。
在基础课程与发展课程模块设置中,有以下基本思考。
基础课程——必修:物理1、物理2、物理3: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突出物理学的科学特色,侧重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定性描述,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在必修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物理1为力学内容,物理2为电学内容,物理3为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内容。
发展课程系列Ⅰ——选修:物理1-1、物理1-2、物理1-3:本系列课程是为职业教育和大专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学生设置的,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物理1-1为电学内容,物理1-2为力学、热学内容,物理1-3为光学、核技术内容。
发展课程系列Ⅱ——选修:物理2-1、物理2-2、物理2-3:本系列课程是为大学本科理工发展倾向学生设置的,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侧重物理规律和应用,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物理2-1为力学内容,物理2-2为电学内容,物理2-3为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内容。
发展课程系列Ⅲ——选修:物理3-1、物理3-2、物理3-3:本系列课程是为发展物理兴趣特长、国际交流发展倾向的学生设置的,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让学生深入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深入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物理3-1为力学内容,物理3-2为电学内容,物理3-3为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内容。
(二)调整后课程内容与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及思考
广东物理课程内容的编排方案与现行课程标准的比较情况表
这样调整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思考:一是我省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趋于大众化,并且高职高专的招生数比普通本科招生数大得多。二是高中课程开设现状大多是高考考什么内容,学校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现有5个模块课程(占42%)名存实亡;三是现课程必修模块要求高、内容多、难度大,不适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四是选修模块欠全面,无法满足发展物理兴趣特长、国际交流发展倾向学生的要求。因此,重新构建共同基础的3个必修模块,内容适当扩宽,难度大大降低,以适应全体学生的学习;选修课程则按照分类分层要求调整,确定3个选修系列,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学习,也满足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要求。
这样调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必修模块中,大胆删减如牛顿第二定律等繁杂内容,真正实现给人文发展倾向的学生(占45%左右)减负;二是必修3模块中,囊括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内容,较好地保证了人文发展倾向学生对物理知识世界了解的全面性;三是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在高二下学期开始分流,三个发展课程系列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方向,真正体现了课改提出的加大课程选择性的理念;四是三个发展课程系列,都囊括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经典内容,较好地保证了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五是将物理升学考试中的能力要求纳入课程标准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评价与教学的统一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物理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姚跃涌.《与深爱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对话》[M].广州出版社,2009
4.廖伯琴.《普通高中选课与学习指南•物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