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讨

撰写时间:2017-08-28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摘  要:人的理性精神素养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积聚、引领中提升、活动中形成;需要在“浸润、博学、明辨、慎思、笃行”中感悟理性之美、培育理性之智、掌握理性之器、培养理性思维、践行理性素养。
关键词: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作  者:陈式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理性精神”列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深入探讨理性精神培育路径,努力践行理性精神素养行为,让青年学生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中国公民,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语充分说明人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等理性精神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引领中提升、学习中积聚、过程中内化、活动中形成,其内化生成不是一蹴而就、自发自觉的。学生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感悟理性之美、培育理性之智、掌握理性之器、培养理性思维、践行理性素养的进阶历程。
   一、感悟理性之美,在浸润中让理性精神萌芽
    培养理性精神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真实、真切感知理性之美、真心、真诚感悟理性之贵,彻底抛弃“任性就是个性、冲动乃是血性”的错误观点,树立“理智真成熟、理性真英雄”的正确认识。
   从微信朋友圈感悟理性之美。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经常推送一些励志美文、哲理小文,小故事大道理,大哲理小事启,润心走心入心。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每天晚上“夜读”栏目推送的文章非常励志和立智。
   在生活小事中反思理性之美。在日常生活中,不理性的事情经常发生,冲动性消费、情绪性破坏、偏执性观点、短视性行为等时有耳闻。这些行为不只是他人的故事,也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自己最后悔的10件事情,深入探讨后悔原因,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

   在寓言故事、诗词谚语中体味理性之美。寓言故事一直以来因其充满人生哲理、警世智慧深受喜欢,智子疑邻、盲人摸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俗语俚语,都是取之不尽的民间智慧。诗词谚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诗词谚语中不仅能感受到文学美、意境美,更能领悟到中华民族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的智慧美、哲理美。例如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中懂得“要坚持一份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懂得“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感悟理性之美,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视频、动画、漫画、朗诵、表演、歌曲等等)来呈现和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长留学生的记忆、凝为学生的素养。
   二、培育理性之智,在博学中让理性精神起航
    愚昧源自无知,知性孕育理性。理智是理性的前提和基础,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要感理性之美、悟理性之贵,更应启理性之智、明理性之慧。人的认知发展总是遵循从感性——知性——理性的过程。感性是现象的、浅层的、个性的感觉;知性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系统体系的认知;“智”是在日日知的基础上孕育的,知性是理智之根、理性之源,理性在知性基础上逐渐发展。
    《中庸》指出治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才能育智,见多方能识广。一个人理性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高度决定了他的理性精神的远度和深度。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精神丰碑,孔子、孟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等等,要达到和超越他们的高度,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和思考,在阅读和思考中和他们对话与交流,实现超越与发展。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理性智慧需要建立在丰富的阅读和阅历中,需要博古通今、需要学贯中西、需要博览群书、需要文理兼修。阅史、读诗、阅读人类一切智慧之光,阅己、读人、阅读人类一切智慧之理,阅古、读今、阅读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理智之慧,阅人、读书、阅读人生一切理智之魂。在阅读中丰富、在思考中升华,转知为智、化智为慧,让理性精神起航。
   三、掌握理性之器,在明辨中为理性精神加速
    理性智慧为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要真正具备理性精神,尚需掌握理性之器,掌握理性之法,学会用理性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办事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详见表2. 理性之器与忌。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育理性精神的基本路径。为此,要学好《生活与哲学》必修模块,把哲学学得有趣、有意、有味、有思、有魂、有根,用哲学智慧明辨迷茫、指引人生、照亮世界,让生活更美好。让理性精神在阅读中丰富、在学习中发展、在明辨中成长、在反思中沉淀、在沉淀中培育。
   四、培养理性思维,在慎思中为理性精神护驾
    何为理性,康德这样解释:一是要自己思考,即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要站在每一个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坚持了理性精神。”[1]可见,从理性思考角度看,理性精神要具备“自己思考、换位思考、综合思考、设身处地思考”四个维度。自己思考,指的自己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换位思考,指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具备全面思维;综合思考指的是考虑问题要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杜绝孤立性和碎片化;设身处地思考指的是学会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在教学策略中,教师可以采取议题中心教学法,培养综合思维、换位思维素养;设身处地体验法,培养代入思维素养;辩论式教学法,培养辩证思维素养;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培育批判性思维、严谨思维;头脑风暴法培育创新思维、系统思维;道德两难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等。无论哪种教学策略,都必须彻底改变把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的思想,必须真正把触及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素养、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实现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无论采取哪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深耕课堂,以工匠精神打造科学教学、素养教学、优质教学、精品教学。
    在学习方式中,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中学习,让探究、审问、明辨、慎思、笃行成为习惯,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
   五、践行理性精神,在笃行中让理性之光领航
    理性精神素养的形成重在养,立在行。“养”指的是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培养,而非漫无目地的放养或是与素养教育背道而驰的错养(例如应试教育)。散漫生长只能长出野草,不会培育素养,培养人才;而迷失方向的错养只能让教育南辕北辙、扼杀人才(例填鸭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力);“行”指的理性精神培育需要自我修行、自我践行、砥砺笃行。
    (一)借助负面清单进行自我修行,培养基于个体的理性精神素养
    感悟理性之美、体味理性之贵是表层的感知层面,具备理性之器、培育理性思维是中层的方法层面,自我诊断、自我修行是深沉的自省层面。要培育理性精神,让理性精神成为素养还须建立在自我诊断和请人诊断、自我矫正和请人指导、自我修行和外在监督的行为修正上。
    自我诊断是学生对比理性精神的各项要求,从理性情绪、理性方法、理性思维、理性行为四维角度,对比自己日常的各种表现进行诊断,在详细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矫正、自我修行。

    (二)对照行为养成表进行自我践行,培养基于行动的理性精神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深刻的阐述了素养的形成要经历“行动—行为—习惯—性格”的过程。在对照自己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最关键的是要把措施落实到行动中去。
    知难行更难,而让行动成为习惯、习惯成为性格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个体自我坚强的意志力、坚定的执行力、科学的引领力。心理学提出了“21天习惯养成法”。该观点认为,习惯养成最少需三阶段21天。第一阶段是为 “刻意、不自然”的不适期,大约1-7天,这一阶段必须十分刻意提醒和强迫自己认真按照要求标准去改变、行动,咬牙坚持;第二阶段为“刻意、自然”的适应期,大约为8-14天,这一阶段感觉开始比较自然和舒服,但若停止行为1-2天,又会回到不适期,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坚持;第三阶段为“不刻意、自然”的稳定期,开始养成行为习惯,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时间为15-21天。这时已经完成初步自我改造,习惯初步养成。若能坚持下去,就能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品质。

    (三)砥砺笃行,培养基于行动的理性精神素养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理性精神素养的培育必须扎根实践,基于行动,在砥砺笃行中不断丰富发展。具有理性精神素养的人不是不会犯错,而是能在“错中学”、“挫中学”、“做中学”,做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现“吃一堑,长一智”;具有理性精神素养的人不是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胶柱鼓瑟的,相反,他必然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
    让我们体味理性之趣、感悟理性之美、懂得理性之贵、掌握理性之器、形成理性之魂、起航理性之帆、绽放理性之光;让理性精神渗入血液、融入生活、指引实践、照亮人生,做独立人格者、理性思考者、理智建设者、创新发展者,展现人生智慧,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研究”(2017YQJK29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建峰.让理性之光照进现实[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1):2.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