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框架与标准体系研制报告
撰写时间:2018-02-23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编者按:“广东省高校分类建设标准与指导”是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为推动广东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项目先后形成《国内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实践及启示》《美英高等学校分类实践及启示》《广东高等学校类型体系发展情况分析报告(1978—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总体框架》《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标准体系》系列研究报告,于2017年11月20日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评为“优秀”等级。现将项目主体研究成果简报如下以供参考。
一、广东高校分类建设框架与标准研制的背景和意义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与指导。建立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定位标准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机制,开展高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
开展高校分类建设框架与标准体系研究,一方面可为政府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发展、管理、评估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引导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选择恰当发展路径,形成定位合理、竞争有序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广东高校分类建设的总体框架
(一)纵向上分“型”: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学校、技术技能型院校三类
1.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理论层面上,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力量。产业层面上,根据《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0%以上、34%、23%、12.5%、约13%。未来广东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政策层面上,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7年9月国务院三部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15年4月—201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将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划为单独一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层面上,受发展基础、政策支持等影响,广东高水平大学已有相当实力,既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所国家“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有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3所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还有一定数量的其他高水平大学或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将这些高校划入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范畴是合适的。
2.应用型本科学校。理论层面上,随着工业化进程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并逐渐细化,应用型本科学校则是在满足这一需求过程中产生的新类型高校,是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校。产业层面上,广东省未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亟需培养大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政策层面上,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据此,广东于2016年6月制定实施意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变。实践层面上,应用型本科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别,既有可招收专业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高校,也有大量仅招收本科生甚至还招收少量专科生的高校。因此,在分类框架中宜将应用型本科学校再细分为引领型、提升型两种。
3.技术技能型院校。理论层面上,工业化大生产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除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多类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层面上,广东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政策层面上,《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要求“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层面上,截至2017年7月,广东省149所普通高校中有高职高专院校85所,受发展基础、环境和政策影响,这些院校中既有一批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级示范校或骨干校,也有一批在省内具有引领功能的省级示范校,还有大量一般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存在。从学校总量和发展现状看,可将技术技能型院校细分为示范引领型、改革提升型、规范发展型三种。
(二)横向上分“类”:综合、理工、文科和农医类
理论层面上,从高校类型发展历史看,中世纪时期的大学主要设置文、法、神、医四类学科,解决人的精神、肉体和社会管理问题;现代大学时期,伴随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理工类和经管类大学逐渐兴起。从高校类型发展脉络和逻辑上审视,可将高校划分为综合、理工、文科、农医四个类别。
产业层面上,相关量化分析发现,与第一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农学;与第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依次是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依次是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和工学。 以学科门类进行划分,有利于将高校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高校类型的需求,可将高校分为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农医类四个类别。
政策层面上,2014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都提出了凝练发展方向,创新组织模式,汇聚丰富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突出、特色明显、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的要求。以学科专业为基础推动高校建设,是当前我国及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路径、政策导向和具体思路。以学科类别进行划分,更有利于分门别类推进学科建设,更有利于推进优势、特色、新兴、紧缺学科发展。
实践层面上,实践表明,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财经类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各有其特色、优势和规律、特征,因而在相关政策、管理与引导上应有所区别。
综上,根据学科相关度,按照科学、简化的原则,可将广东高校在横向上分成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和农医类。
(三)分类建设的总体框架
1.纵向分“型”基本框架。
表1 广东省高等学校纵向分型基本框架
2.横向分“类”基本框架。
表2 广东省高等学校横向分类基本框架
解释说明:理工类学科包含理学(不含药学类)和工学两门学科;文科类包括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八门学科;农医类包括农学、医学和理学(药学类)三门学科。
3.总体框架。
表3 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总体框架
三、广东高校分类建设标准体系的构成
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总体框架研究》的结果,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建设标准进行系统研究。评价标准采用三级指标的方式。
(一)《广东省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的构成
《广东省一流大学建设标准》(简称《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简称《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共同设置7个一级指标,包括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现代大学制度。
《一流大学建设标准》设置27个二级指标,《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设置28个二级指标。主要不同在于,在一级指标“办学定位”中,《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包括参与世界竞争、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3个二级指标,《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包括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3个二级指标;“学科建设”中,《一流大学建设标准》的二级指标“国内引领能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中表述为“国内竞争能力”;“师资队伍”中,《一流大学建设标准》的二级指标“海外学历(学位)教师比”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扩展为“师资队伍结构”,后者还增加二级指标“教师海外访学、进修比例”。
(二)《广东省应用型本科学校建设标准》的构成
一级指标包括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服务、现代大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七大方面建设内容。办学定位包括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功能定位3个二级指标;学科专业建设包括发展定位、布局结构、发展水平3个二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定位、总体结构、素质能力、发展机制4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定位、立德树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生竞赛、国际化水平6个二级指标;科研创新与服务包括发展定位、平台建设、项目与经费、成果产出4个二级指标;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建设定位、治理结构与绩效2个二级指标;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建设定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3个二级指标。
(三)《广东省技术技能型院校建设标准》的构成
标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重点从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现代学校制度、校园建设等七大方面构建各类型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各一级指标下均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共计27个。
表4 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三级指标构成(单位:条)
四、广东高校分类建设的对策思考
广东高校分类建设工作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为引领,高瞻远瞩地设计规划,持之以恒地稳步推进。结合项目对23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试测结果,提出六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分层政策框架建设
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紧密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在纵向上全面统筹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体系建设,在横向上充分把握综合、理工、人文、农医等不同类别高校特色发展需要,坚持科学性、引导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广东特色高校分类分层政策框架。全面推动高校标准建设,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建设标准,以标准建设引导所有高校准确定位,明确职能职责,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推动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发展
对进入国家“双一流”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广东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以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目标,持续推进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探索建立广东特色新工科发展模式,加快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及学科。鼓励珠三角各地市重点引进或培育1所以上高水平大学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在粤东西北地区各打造1所在国内同类型院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形成一批特色学科,厚植全省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基础。
(三)推进应用型本科学校繁荣发展
鼓励各地市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整合有关教育教学、土地、校舍资源,按需、量力、多形式、多主体重组或新设一批规模较小、富有特色、与区域主体产业群关联紧密的特色本科学校;鼓励特大型企业集团新建多所以理工和财经类为主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
(四)提升技术技能型院校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广东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多元办学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落实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发展。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建设制造业强省需要,立足长远未来,系统设计本校发展规划,打造一批高职教育“百年老店”,培育更多支撑“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的“南粤工匠”,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省。
(五)优化高等学校类型结构
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切入点,优化高校类型结构。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系统规划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健全学科专业动态预警调整机制,引导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兼并、停招、转型,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工科学科专业比重,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广东创造”转型。
(六)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融通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倒逼和自主选择相结合,逐步形成“技术技能型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高校布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设计“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培养体系。以“学分银行”为载体,探索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构建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融合贯通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 该框架已征求过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教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等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 汤贞敏,等.广东省本科学校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5(3):5-12.
[3] 该标准体系以省教育厅办公室名义征求了23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意见,并先后召开《广东省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广东省应用型本科学校建设标准》《广东省职业技术技能型院校建设标准》三场研讨会。
项目负责人:
汤贞敏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项目组成员:
孙丽昕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志强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贾秀险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田 锋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
耿景海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伟民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鲁巧巧 广东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陈小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执笔人:
王志强、孙丽昕、贾秀险、鲁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