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教育从输出到融入的发展类型研究

撰写时间:2016-01-26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席春玲 

   [摘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由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基础不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同。根据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流向、学校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教师社会服务情况等,将中职学校分为融入型中职教育和输出型中职教育两种类型。从区域分布来看,前者以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后者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主;从发展基础来看,两种类型的中职教育与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制基础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的类型也逐渐融合,呈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不同类型的中职教育必须从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才能步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合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  融入型  输出型  类型化发展
  
   [作者简介]席春玲(1970- ),陕西三原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等。(广东 广州  510035)[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培训需求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ZJK015)、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JA130004)和广东省2013年教育科研重大课题"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关于中职教育类型化的界定

    根据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流向、中职学校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教师的组成与社会服务、当地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等,将中职学校分为融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类型。融入型中职教育一般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主,输出型的中职教育通常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居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会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进而形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程度的认同感,使得中职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从全国范围来讲,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也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容易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较高的融合型职业教育。在西部、内陆以及偏远山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下,企业和社会的吸纳能力弱,进而导致当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以输送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主,逐渐形成输出型职业教育。这两种类型在广东都比较典型,这是因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山区地方,这种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不同的中职教育类型。此外,还有一种处于从输出型到融入型的中间过度类型,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慢慢热起来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最终将会走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融入型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不同类型中职教育的发展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中职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二、中职教育的三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一)输出型中职教育的表现与形成原因

    1.输出型中职教育的表现形式。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越来越少,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子女都向往城市生活,因此,农村地区的很多中职教育大多属于输出型职业教育。有些学生即使没有在读书阶段加入到生源输出的行列,毕业后也会再次加入技术技能人力输出的队伍。在广东的东部、西部和北部等山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所限,当地劳动力市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接受中职教育的适龄人口基本都会流动到珠三角上学或就业,因此,这些地方的中职教育基本都属于输出型教育。

  输出型中职教育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输出和地域生源输出两个方面。毕业生就业输出是指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以输出到较发达地区为主,留在当地为绝对少数的状况。这里以地处粤北的连州市为例,作者在调研中发现,该市有两所中职学校即连州卫生学校和连州职业技术学校,尽管两所学校一个由于毕业生就业输出的旺盛需求而发展红火,另一个由于生源输出而导致办学困难,但归根结底都属于输出型教育。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输出型职业教育背后,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在2014年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教育调研中,作者参与了粤北地区的调研,在连州发现了两种不同样态的中职教育。一种是像连州卫生学校的发展态势,有在校生5000多人,招生、就业两头旺,社会认同度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邻近县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繁重;校舍使用率高,教学、实习实训场地紧张。该校毕业生主要输送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习、就业,由于专业定位准确、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大,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山区家长送孩子进城就业的家庭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专业化输送的目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进而形成了办学的良性循环。通观全省,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中,与医学护理等相关的专门性学校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学生的就业好,社会对护理、中医药等专业的认同度高,家长和学生多选择此类,进而出现学校生源充足、学校各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态势。

  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学校为例,作者作为评审专家在参与广东省中职教育资金分配项目的评审过程中,收集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例如,2014年湛江中医学校在校生有6000多人,湛江卫生学校在校生有8300多人,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在校生有7900多人,河源卫生学校在校生也有7000多人,潮州卫生学校在校生有3700多人,阳江卫生学校在校生3000多人。这些学校的规模都不小,招生、就业两头旺,学校的发展势头良好。由于社会发展对卫生类人才的需求旺盛,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旺盛,毕业生一般在大中城市就业,很好地满足了山区地区学生进城就业的需要,也形成了就业好、生源好的繁荣现象。但从中职学校的发展来看,这类以毕业生输出为主的中职学校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相反,中职学校作为继普通高中这一人才抽水机之后的第二条人才外输通道,虽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带动技术技能转移的需要。

  调研过程中也去到了当地的另一所中职学校---连州职业技术学校,该校的发展与连州卫生学校的发展是两种不同态势。该校专业设置比较全面,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加之中职生源的大量外流到珠三角等地,导致本地户籍学生的生源锐减,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该校的模具专业和数控专业在当地几乎没有几家企业对口需要,加之此类专业建设对设备依赖性比较大,学生人数少,难以获得省级财政资助,教学条件难以改善,长期积累的劣势造成了专业发展困难,学校发展艰难,全日制在校生的规模连年萎缩。目前该校最大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在该校的教师进修学校合并进来之后才开办的新专业,目前在校生也仅有120多人。当下该中职学校依靠教师进修学校和电视大学开展的成人培训维持生存,办学者在短时间内似乎也难以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自身的因素,即教育教学改革不深入、办学特色不明显、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叠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带来的适龄人口减少,中职学校生源总量绝对减少,社会对普通高中的选择偏好,必然导致部分中职学校倒闭。此外,中职学校实施免学费政策后,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办学条件更好、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更好、地处大中城市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部分没有很好抓住发展机会的中职学校发展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职业教育尤其如此。职业学校要开门办学,要把学校的发展和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会举步维艰。

  社会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输出型中职教育除了显性的毕业生大规模输出外,在隐形的中职生源方面的输出也十分巨大。作者在参与2014年广东省民盟第三届职业教育论坛会议期间,与粤西的茂名市有关研究人员交流得知,该市2014年户籍中职生源总数约为14.4万,其中,当年在读全日制本市户籍中职在校生仅为8.5万人,有5.9万生源选择到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中职生源输出比例高达41%。同年,该市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为22.1万人,该市适龄人口在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为61:39。输出型中职教育所在地的中职学校一般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小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在人们中的口碑更好,中职学校由于资源、师资和历史等原因,产生差者愈差的效应。即使是读中职,家长和学生也大都选择去大城市就读,进而导致了该地中职生源的大量输出景象。

  2.输出型教育的形成原因分析。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不像普通的学术型教育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为主要目标。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等人才市场反应,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设置匹配度。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职教育都是输出型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投向城市,此时的中职教育也主要是为工业企业以及社会各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职教育由各级政府统一计划招生,统一毕业分配,统一专业设置,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国家给定规格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就行。这时候的中职学校自主权较小,承担的压力相应也小。此时的中职学校地域分布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招生就业等影响较小。尽管当时的中国也是城乡二元化社会,当时的中职教育也是对农村智力精英分子的抽水机式的选拔与输送,个别农学、师范、医学、护理等专业除外,大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基本都不会回到农村就业,中职教育也具有主要为城市和工矿企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取向,但当时的地方经济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的,所以整体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情况等方面的影响较小,不同区域的中职学校相似度很高,差异较小,学校发展比较平稳。

  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资源稀缺,中职学校作为专业培养的一个层级,吸引了农村的适龄智力精英。这时候的中职教育也成为农村子弟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中职学校成为适龄青年尤其是农村适龄青年的第一选择,很多聪颖的农家子弟经过激烈的竞争性考试,在初中毕业后即被选拔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之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即可进入工矿企业获得公职身份,成为城市的一份子。中职教育在辉煌时代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当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是高进高出,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好,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优秀。虽然当时的中职教育也属于输出型,但当时的中职教育真是有口皆碑,社会声誉极好。

  (二)融入型中职教育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分析

    1.融入型中职教育的表现态势。在珠三角,融入型中职教育比较常见,以佛山市顺德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最为典型。该地区的13所中职学校从生源、毕业生流向、专业开设、师资结构、行业企业支持等方面都表明,中职教育很好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中阶段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数量基本相当,甚至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的态势和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要好过以单一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以顺德区为例,该区共有10个镇,拥有13所中职学校,而且每一所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有2000多人,生源质量好,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而且每所中职学校所办专业基本与所处镇区的支柱经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镇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互惠关系。比如,以牛仔服生产加工为主的均安镇中职学校,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家具生产加工着名的龙江镇中职学校,开设了家居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当地的近4000家家具生产制造、销售类企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很好地满足了附近的乐从镇和龙江镇的地方支柱经济发展。

  像佛山市顺德区这种融入型的中职教育在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也是紧密结合所处沙溪镇的支柱经济--休闲服装基地的特点,重点打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不仅为镇区提供了所需人才,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该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发展。东莞市的中职学校经过体制改革,以专业为主,重新组建了当地的中职学校。新组建的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都与当地镇区的支柱产业直接相关,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必将与所在镇区未来支柱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中职学校的校长与行业企业接触较为密切,专业老师也能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这些都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各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职学校的办学也相应地得到当地政府、工商联、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中职学校的校长要比普通高中学校的校长在当地社会更有影响力,也更受欢迎。当地企业在节假日等用工紧张时也会想到中职学校校长,中职学校也会在课程开设方面更灵活,灵活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良性互动关系使得校企合作逐渐走向深入。

  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附近的中职学校学习。佛山市在中考招生阶段的春秋两季招生的改革也得到社会支持,每年顺德、南海等佛山地区的中职学校的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分别占到一半比例。春季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教师们的工作量常年比较均衡,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能够小班化教学,教学质量提高有保障。春秋两季招生不仅减轻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育教学压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企业春季招工难的问题。春期毕业生由于竞争者少,专业自信心增强,就业质量比较高。

  融入型中职教育由于地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中职学校也容易从社会和行业企业中引入“双师型”师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容易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在当地行业企业就业,也是中职学校未来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合作的支持点之一,有利于当地中职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教育与发展氛围。

  2.融入型中职教育的形成原因探析。市场经济发展引发了中职教育走向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入的道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必将从简单代工向高端制造发展,作为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也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

  从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再度进入全社会关注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中职教育的招生和就业也走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过去由国家计划招生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开始市场化。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比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更早进入市场化的环境中,他们的生存发展更早接受了市场的挑战。于是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中职学校之间开始分化,逐渐分化为融入型中职教育和输出型中职教育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也是中职教育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后的必然发展,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前,教育公共资源是由行政主导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教育公共资源转向由市场来配置。如果职业教育积极适应大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那就很容易形成与社会紧密融入的一种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如果职业学校闭门造车搞教育,那势必走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分离态势。这种差异化的发展也使得一部分中职学校脱颖而出,逐渐走向自我探索发展道路的新态势,而另一部分保守封闭的中职学校发展就比较被动,这也导致了本文前面分析的不同类型中职教育的逐渐分化。

  (三)从输出型向融入型转变的过渡型中职教育

    在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中,有一种积极走向融入型中职学校的发展路径值得肯定。具体做法是:借助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指导,中职学校与当地的行业协会、主导产业之间建立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中职学校教师和当地的行业专业人士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逐渐走向一种双赢局面。

  这一局面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是人为的努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任何地区的产业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小和地理位置所限,难以吸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地的中职学校一般有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学科专业门类比较丰富,如果当地企业有生产实践需求,教师就会开展进一步的专业研究,一般都能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些生产实践问题。于是,通过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企业协会等搭建的桥梁与当地企业之间建立联系,职业学校的老师逐渐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从而形成一种教师主动服务当地地方产业发展,当地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实习的一种积极互动的模式,这种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等之间的高频互动为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全面良性互动打下了基础。

  地处梅州市南部的丰顺县由于山地较多、交通不便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户籍人口大多以外出潮州、珠三角和福建等地打工为主,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当地的电子声响产业发展迅猛,聚集了一大批中小型的电声企业。当地政府通过调研企业和中职教育发展需求,主动为顺丰县中职学校和电声行业协会之间牵线搭桥,电声协会希望中职学校利用师资等人力资源优势,在政府和协会的支持下建立一个电声产品检测中心,同时也希望和中职的专业教师一起开发电声产品的生产标准的研制等工作。教师通过参与产品检测和产品标准研制,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结构更新,而且使得职业教育和当地产业之间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中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之间的高质量良性互动。这种中职学校当下的在校生规模不大,但由于中职教育发展的道路正确,学校的发展前景光明,教师有干劲,也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校企合作关系有利于改变当地民众对中职教育的传统认识,提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种开门办职业教育的道路,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培育发展,可以逐步实现珠三角地区中职教育与当地产业的密切融合。

  三、不同类型中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输出型、融入型和过渡性中职教育由于发展的阶段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容,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输出型中职教育要从维持发展走向培育特色。从发展的角度看,以输出为主要导向的中职教育作为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当下发展的一种策略,可以使得学校渡过发展中的非常时期,使得很多中职学校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这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输出型中职教育首先要保生存,维持学校发展水平和态势是当务之急。从专业设置上,建议选择认同度较高的传统职业作为开设专业,例如人们比较认同的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从连州两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情况分析,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性,连州卫生学校以培养护士等医学护理方面的实用性人才为主,连州职业技术学校中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这些传统职业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容易就业且专业对口,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而那些家长和学生了解不多、职业的社会定位不清晰的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容易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排斥。

  如果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输出型中职教育还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培育当地的特色专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产业。学校领导要积极与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保持积极互动,寻找职业教育的发展天地,通过为当地产业提供服务的机会,获得自身的发展,尽早从输出型教育走向融入型教育。在广东经济“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政策下,粤东西北地区转接了大量从珠三角转移来的产业,各地均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地方支柱产业。只要职业学校教师和领导层有心寻找,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地区的中职学校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以输出为主的中职学校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当地企业行业、事业、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当地社会的逐渐认同。建议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开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典型的是梅州丰顺县中职学校,2014年该校全日制在校生不足800人,由于该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并入,结合师资实际和社会需要,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是该校最大的专业,为该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该县有关政府部门关注职业教育,开展了职业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该县电声产业(即喇叭制造)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开设电声专业,最初从该校原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中培育发展了电声专业,成熟后独立设置新的电声专业。由于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该专业从一诞生起,就有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奠定了其为当地支柱经济培育所需实用性专业人才的目的。

  世纪80年代普遍开设的电子信息专业,在中职教育阶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毕业生不愿意做电子专业的熟练工,又做不了企业需要的简单设计工作。目前这个专业只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较受欢迎,以适应一些中小企业开发设计需要和一些大型企业一线操作需要。因此,电声专业的发展也很好地解决了原有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富裕的情况。

  输出型中职学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合作,加大社会培训力度。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当地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内部省份以及边远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是很大,当地的中职学校可以更多地和政府以及当地的事业单位加大合作力度。只要是人口聚居的地区,就会产生社会服务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为当地政府公务人员、农业转移人口、乡镇社区服务与医疗服务等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服务,一方面提高职业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融入型中职教育要从不断融入走向引领发展。融入型中职教育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内在需要,而且也符合技术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属于中职教育发展发展态势中比较健康的类型,对于我国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探索和引领价值,值得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持续关注。

  融入型中职教育要不断开拓进取,继续探索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各种有效路径。中职学校大多从过去的中专学校或者高级职业中学发展而来,这些学校除少数行业主管的中专学校之外,大多数由教育部门主管,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型中职学校教育大多比较积极进取,具有开拓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开拓性探索,融入型中职教育更具有地方特色,专业开设和课程调整等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融入型中职学校更多引进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职教师资。在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中,尝试了各种有效路径。

  秉持开放精神,不断学习借鉴境外职教发展的经验,推进改革发展。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先进性。他们在多次考察与学习后发现,职业教育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门办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工农商等各行业,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使命。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四、结语

  中国地域广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需要积极探索发达地区的融入型中职教育,开辟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本土化发展路径,进而指导和引领其他地域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融入型中职教育要积极探索扎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之路,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区域经济发展等的互动比较频繁;而输出型中职教育更多是一种就业教育,是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准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也会受到输出地学生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欢迎,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具有积极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从教者必须从不同中职学校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策略,为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实用性人力支持,走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康庄大道。

(本文原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15年12月上,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