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如何凸显广东特色

撰写时间:2013-07-03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谢绍熺

    【摘要】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必须符合广东省情,具有广东特色,才会得到认同,才有生命力。具体地要做到: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而测;监测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监测指标体系应是“全省联动”的监测体系;坚持在常态下对学生集体的质量状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应该依法推进与实施。
    【关键词】广东省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特色

    一、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应该凸显广东特色
    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规定,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做构建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前期工作。目前,类似的监测体系,国外有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美国的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项目、英国的国际中学数学教育评价(Kassel测试)、日本中小学生数学学力测验、以及法国全国中小学生诊断测验性数学评价等重要测评体系,国内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江苏、辽宁等省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就是引用该项目的监测体系进行的)、还有北师大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所使用的监测体系)、上海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等等。采用“拿来主义”策略,照搬国外或国内的某个监测体系,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但难免不符合广东省情,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都不会认同。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必须符合广东省情,具有广东特色,才会得到认同,才有生命力。
    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广东省最基本的省情就是要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省份去建设“幸福广东”。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在教育资源极端不平衡的劳动力用工大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广东省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省份,是领先全国的工业大省,所以是劳动力用工大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珠三角人均GDP是粤北粤西粤东欠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7倍多。与经济发展失衡一样,存在教育资源极端不平衡的现象。广东省教育在资源不均的同时存在另一重大问题就是,流动人口已达3667万,约占全省实有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流动人口第一大省。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流动人口的当年流动率超过50%;流动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2/3。2011年全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学校的有337万多人。这是广东省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必须面对的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去构建的、并能适应它的需要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那才会有生命力,那才算是真正具有广东特色。
    二、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如何凸显广东特色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必须回答“为什么监测”、“监测什么”、“怎样监测”和“如何使用监测结果”这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广东省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在这四个方面都应该具有广东特色、凸显广东特色。
    (一)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而测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宏伟目标,广东省的监测,理所当然就是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测。通过监测,准确把握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状况,对广东省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诊断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为各级政府的教育决策、管理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监测可作如下考虑:(1)指标体系要覆盖全省。(2)选定1-2个地区(一个教育水平居最高的和一个居中的)参与国际性质量监测如PISA,以找出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与国际先进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3)与国家的质量监测并存,因为国家的监测只是抽测不可能覆盖全省各县(市、区),同时,国家质量监测的价值取向不一定与本省的同质同步。而参与国家的质量抽测,也可以找出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与兄弟省市之间的差距,了解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是处于“高地”还是“洼地”。
    (二)监测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我们没有理由让学生在学校痛苦地学习。我们要通过监测,引导学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愉快学习、健康发展,增强幸福感。所以监测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学业负担、学习动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业进步程度、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艺术素养、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因素等等。既关注学生的学业,又关注学生为学业水平所付出的各种代价;既衡量学生认知能力的水平,又衡量学生体质健康、品德行为、创新素养的水平;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又兼顾教师、校长、学校乃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监测指标体系应是“全省联动”的监测体系
    针对广东省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必须构建全省联动监测体系。形成省级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和市、县(区)、校的上下联运机制,保证监测的平稳有序推进。
    首先是“全覆盖”监测。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处于欠发达水平的县(市)占46%,教育资源也极端不平衡,落后地区的教师留不住,不断流向珠三角或其他发达地区。要打造“高地”就得填沟补壑,因此,我们的监测必须是“全覆盖”监测。
    其次是坚持外部监测与内部监测相结合。外部监测即学校之外的外部力量进行的检测、诊断。内部监测是学校围绕教育目标而展开的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再次是实时报告与抽样检测相结合。实时报告就是学校每个学期初和学期结束时的即时报告;抽样检测是省、市定时的抽样检查。
    (四)坚持在常态下对学生集体的质量状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体系,应该是在常态下对学生集体(不针对个体)的质量状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它注重对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进行诊断分析,注重测试之后对学校和地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指导,不对学生个人、学校或地区作排队比较。是为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服务,为教育决策和教学指导服务,原始数据不向任何部门和个人公开,测试结果不向社会公开。
    (五)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应该依法推进与实施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强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因此,广东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有法可依,依规依法推进与实施。首先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管理条例》,然后依据条例推进与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
本文发表在《教育导刊》【CN44-1371/G4;ISSN1005-3476】2013第6期)

(共被浏览次数:77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