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撰写时间:2015-06-26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一、PISA概况
  (一)PISA简介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成员国共同开发的大规模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其目的是测评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学生是否掌握了参与未来知识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建立一套学生评价方面的教育指标,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以便能用这套指标来审视、评估和检查其国家以及学校教育的整体成效。由于PISA是由OECD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发起,因此PISA直接服务于教育政策,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PISA测量对象是分布在各类教育机构中的15岁在校生,测量领域主要是阅读、数学和科学,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教师和学校等背景信息,分析影响学生测试成绩的因素。PISA评价对象是参与测评的国家与地区的基础教育体系,参测学生并不是评价对象,因此PISA数据分析不关注微观领域的个别学生和个别学校。PISA评价目标是特定领域的专门素养而不是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学习水平,因此,不能简单地用PISA结果来衡量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教学质量。
    PISA于2000年第一次举行,其后每3年进行一次,根据测试年份来命名,测试结果于次年公布。PISA测试的重点领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之间轮换,2000年重点考察阅读素养,2003年是数学素养,2006年为科学素养,9年形成一个大循环。另外,PISA2003增加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PISA2015将增加协作问题解决和财经素养的测评。自2009年开始,PISA开始提供基于纸笔和基于计算机的两种测评工具。
    PISA以OECD成员国为主,面向非成员国和地区开放。参加PISA的国家和地区,2000年43个,2003年41个,2006年58个,2009年65个,2012年67个,2015年73个。参与PISA2015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和占全球GDP总值的90%以上。
    PISA实践早已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引进并启动PISA2006中国试测研究项目,在天津、北京、潍坊三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性测试;2009年、2012年,在全国十个省(市)进行了试点性测试;2015年,将组织中国部分省市正式参加PISA2015测试。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北参加了PISA2003、PISA2006、PISA2009、PISA2012共四届测评,表现突出;中国上海则参加了PISA2009、PISA2012共二届的正式测评,均表现优异,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上海参测过程中,得益于PISA先进的测评理念与理论、测评内容及设计、测评方法与技术、数据分析与反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率先在全国推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并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在全国得以广泛推介。
  (二)PISA2015简介
    目前,已进入PISA2015的测试周期。其参测对象是年龄在15岁3个月至16岁2个月、国内各类教育机构中七年级以上的在校生。其中,“各类教育机构”包含:单轨、双轨或多轨系统下的所有全日制、半日制学校;普通、职业、技工、特殊等类别学校;分年级、不分年级的各类性质所有学校。“在校生”是指实际在校就读的学生,包括以借读等形式在学校就读、但无所在就读学校学籍的学生。
    PISA2015的主要评估领域是科学,次要评估领域是阅读、数学、协作问题解决、财经素养。其中,科学、阅读、数学、协作问题解决的测试时间为120分钟,财经素养的测试时间为60分钟。另外,PISA2015还将进行4类问卷调查,分别是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校问卷、ICT(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熟悉度)问卷与教育经历问卷;根据不同问卷要求,问卷填写时间分别约需要10分钟、30分钟、45分钟不等。
    PISA2015的正式测试时间拟定于2015年4月,全部认知测试和问卷调查都在计算机上进行,测评结果将于2016年底由OECD发布。
   二、PISA的国际影响
  (一)PISA对参与国(地区)的积极影响
    首先,PISA公布参与测评的国家或地区在阅读、数学、科学等领域的成绩排名,以及达到各个能力等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使各国从别国的成绩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政策。OECD依据PISA研究结果,从竞争力、终身学习、社会公平、成本效益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指出什么政策起作用,为什么起作用,以及哪些类型的政策改革可能最有效。这些意见与建议引起了OECD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墨西哥、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都把PISA研究作为推动课程改革、加强评价和问责的依据[1]。更多国家则根据学生在PISA中表现的国际比较,反思本国教育的不足,实施改革措施。例如,德国在PISA2000阅读、数学、科学的排名分别为21名、20名、20名,在PISA2003的阅读、数学、科学、问题解决的排名分别为19名、21名、18名、16名,两次测试不仅均在OECD的平均分之下,且与芬兰、荷兰等欧洲国家相距甚远。这一结果不仅对德国基础教育系统产生巨大冲击,而且还给德国政府、社会各界带来极大震惊,德国政府随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比如统一教育标准、建立最低要求,加强学前教育、提早入学年龄,增加教育投入、调整优先投资项等[2]。PISA2006结果表明:德国在科学上的排名位于第8位,在数学上位于第14位;PISA2009结果表明:德国在阅读上的进步情况进入前5位;PISA2012结果显示, 德国首次在阅读、数学、科学上全部显著超越OECD均值,得以与昔日王者芬兰并驾齐驱,且跻身于为数不多的成绩稳步递增的国家之列,社会各界为之欣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德国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已初显成效[3]。
    其次,PISA不仅聚焦于改进教育政策,也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诊断教育现状,为改善教育状况、提高教育质量提供针对性处方。例如,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问题。PISA2009显示,在OECD所有国家的15岁学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表现突出;在PISA 阅读测试中,接受过1年以上学前教育的学生,其均分比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高出54分。控制社会经济背景的因素后,仍然发现,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成绩均分高出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33分。由此得出结论:“学前教育的益处显而易见,学前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又如,关于课外辅导的功效问题。PISA揭示:与PISA成绩不太理想的国家相比,在PISA成绩良好的国家,学生们在课外辅导和课后自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在学校正规课程上花费的时间较多;由学校在职教师组织的课外辅导有利于增进教育公平,而非学校在职教师组织的课外辅导反会加剧学生间的不平等;重要的不是学习的时间长短,而是学习的质量高低,最重要的当属学校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需要相信,他们之所学至关重要;只有学生们形成“学好科学至关重要”的认识,课堂学习才会对学生的科学成绩产生更大的影响。再如,关于学生表现和学校自治与问责的关系问题。PISA揭示:在教学和评价上有更大自治权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更好;通过公开公布学业成就数据的方式解释教学成果的学校、在资源配置上有更大自主权的学校,其学生通常比那些自主权较小学校的学生表现要好;而在没有这种问责要求的国家,在资源配置上有更大自主权的学校则表现更差。还有,关于金钱是否能买到好的PISA成绩的问题。PISA揭示: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成功更多地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投入方式,而不是投入数量;PISA成绩最好的国家不是最富有的国家,也不是教育投资最多的国家;更多的国民财富或更高的教育支出并不能保证更好的学生成绩;在高收入国家,教育投入量并不如资源配置方式重要;高收入国家成功的学校系统优先考虑教师的质量,而不是班级的规模;成绩较好的这类学校坚信,所有学生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并给予他们获取成功的机会[4]。
    可以说,PISA所提供的分析报告,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质量检测平台,为各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政策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二)PISA对参与国(地区)的负面效应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PISA作为大规模的国际教育比较研究项目已建立其国际威望,所取得的成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其意义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测试。但随着人们对PISA研究的逐渐深入,PISA及其运作机制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参与国(地区)教育界产生的负面冲击也日益暴露。首先,PISA作为一种标准化测试,关注的是教育结果中较易量化的部分,如阅读、数学、科学等的特定素养,难以评估如道德修养、健康发展等方面,不能反映学生获得终身幸福所应具备的全面素养。其次,PISA不是完美的测试,其测评结果并不能完全解释参与国(地区)成绩的波动,例如,芬兰因在过去四届PISA中的抢眼表现而被世界各国奉为教育的典范,但在PISA2012中却从榜首跌出了十名以外,原因何在,恐怕不仅仅是芬兰需要反思,PISA也需要反思。第三,每三年组织一次的PISA,其公布的排名不断加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压力,已经导致部分参与国(地区)为提高PISA排名而调整教育政策,而忽略了教育改革需要较长周期的事实。第四,由OECD管理和研发PISA,这种模式需要加强监管,让更多群体,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和语言学家等等都参与其中。当然,学者们还从更多角度提出了更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5]
    三、广东省参加PISA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及早获得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机
    在统筹国际谋合作、国内谋发展的大局下,在立足国家开放战略的格局下,我国沿着继续扩大教育开放、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思路,将逐步扩大参加PISA测评的范围。当前,我省正着力推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能加强横向交流合作,加强自身纵向比较,发挥测评诊断功能,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某些方面赢得先机,争取主动权。
  (二)有利于为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专业的体检服务
    PISA提供的评价结果,不只是简单的成绩排序,还有详尽的分析报告,内容涉及学生成绩与性别、学习态度和兴趣、家庭背景、学校人力物力投入等的关系。通过PISA,可以了解我省教育质量的现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原因,为政策、决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通过对教育质量做出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可对整体的教育质量做出评判,对未来的趋势做出预测,引导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把教育资源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育关键、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对政策的执行进行调整。同时,通过PISA,引进先进的教育质量观念,为政府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科学标准,切实改变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学校质量的观念和做法。
   (三)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测评事业科学发展、专业发展
    参加PISA,我省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积极参与到PISA测评工具的预试调整、学校样本和学生样本选取、评价实施、编码阅卷、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报告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这既可以对我省现有的教育信息平台进行全面检核,又培养了教育测评专业队伍,还能对我省即将组织开展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四)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PISA的主要特点是考查应用能力,着重评价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例如,阅读素养重在评价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技能学习各种领域新知识、理解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文本内容、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数学素养要求学生从各种现实情境中识别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表述解题过程和结果、最后要解释结果并运用结果;科学素养要求能够理解科学概念、运用科学观点解释现象、在实验中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进行科学思考以得出结论。PISA关注的是教育是否为未来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这些测评理论、测评内容、测评方法、测评结果都将对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我省是首次参与PISA测试,在做好有关组织准备工作的时候,既要重视PISA带来的机遇,学习PISA的先进测评理念、方法与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也要注意完善PISA运作机制,恰当运用PISA结果,避免负面效应。
  (执笔人:张伟民,许世红,庞春敏)

参考文献:
[1]陆璟. PISA研究的政策导向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8),20-24.
[2]邓晓君. 芬兰、德国与英国 PISA测试的结果及其影响研究[J]. 教育与考试,2010(1),31-33.
[3]俞可. PISA撬动德国教育政策变革[J]. 上海教育,2013(35),70-72.
[4]教育部考试中心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 PISA焦点报道汇编(1期-29期). 2013年7月,1-5,10-13,38-41,57-60.
[5]Academics call for pause in PISA tests.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4/05/13/academics-call-for-pause-in-pisa-tests

    本文原载于《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