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社会科试卷的命题内容与形式的思路和角度看日本公民教育的实效

撰写时间:2015-06-29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沈林

    摘  要:日本国与我国都是东方国家,都是儒教国家,近代日本的脱亚入欧接受“西洋”文化、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改革,及战后西方对其“管理”,对现代日本教育都有影响和改变。现代日本社会科课程设置及其历史公民教育有其特点,从日本社会科考试命题内容与形式可以看出其特点及端倪,对我们今日相关学科的变革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   社会科   考试命题   历史观  公民教育


    日本国与我国一衣带水,与我国的关系密切,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和孔教文化圈,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殊深。早在盛唐时期就派遣学者来学习当时是先进的中华文明、借用中国的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模仿中国,为日本民族学习其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日本人重视文化教育。
    日本基础教育初中开设社会科,他们开设的社会科相当于我们的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其社会科课程内容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品德教育,其教育宗旨当然是国民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即通过综合的学科进行公民素质教育。下面是日本社会课试卷的部分内容,其中一些与我国相应学科《历史与社会》有相通之处。
    一、日本社会科考试题内容特点 
    1、重视国民平等的公民意识教育。如日本国社会试卷第五题通过福泽谕吉先生主张改学英语、门户开放的想法,以及对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繁荣社会的赞美,向学生暗示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和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教育国民树立自己是主人的国民意识、提倡人人是平等的观念,该题让学生明白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就是没有贫富贵贱差距的,人与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的社会公民本质意义,而这些关于人人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念正是西方走上现代化快车道的思想基础的社会基础,在试卷内容中给学生以如此公民教育。
    2、重视“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历史观教育。通过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对比,说明日本人认为学习西洋是日本崛起的关键,这也是国家“改革”和“变革”才能带来变化的道理,向先进的体制、先进的机制、先进的文化学习,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裕。
    3、居安思危的国情教育。从地理位置上,日本是岛国,自然资源匮乏,能源需要外来采购和贸易,如何保证日本经济持续发展,在考试卷中让学生去思辩,通过试卷思考,让学生感受日本立国之本的深刻立意。
    4、综合的内容包含深刻的社会发展大道理。在试题内容上,有历史问题的、地理的内容,也有公民教育内容,有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内容,有国家发展历史与社会会变革相联系内容,有人的价值观教育与聚落变迁的关系内容,通过贸易问题说明日本人源危机意识、未来的意识,及早期预警未雨绸缪意识。
    5、生活化的教育考试内容。岛国劣势,是生活中的存在,在教学考试中,让少年学生深切的感受,是生活化教育,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和怎样应对危机,即是试卷的内容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的特点。
    二、日本社会科命题形式特点
    日本社会科考试题目题型与我国历史、地理及思想品德试卷相比,具有其特点:
    1、几乎都是判断题。日本试卷几乎没有主观题、综合问答题。几条试题都是给予材料,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福泽谕吉是什么人?不需要记,直接告诉“号称是现代日本的‘国父’”,他生活在什么历史年代也不需要记,他对国家崛起的历史作用也不需要回答,直接写出来。他的著作《劝学篇》及观点也直接写出来,这些题型与我国基础教育考试的死记硬背相比,完全不同,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试卷题型也同样是学习方式的指挥棒,日本考试测验题如此导向,学生学习方式得到解放。
    2、以能力立意来命题。这个特点在其能源建设问题的试题里很明显,如何建设安全的能源其促进国家经济的安全发展。一个学生提出要大量储备能源,第二个学生提出节约使用能源,第三个学生要求与有关国家共同用开发能源。三个学生的想法都有道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考虑的更有深度,当然是第三个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善于归纳所学知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国家对外交往角度来做出判断,考察学生的能力。
    3、程度适中,综合性强,如第五题通过福泽谕吉先生的文章和想法,从文化教育、国家发展“弃亚入欧”都包含于其中,从福泽谕吉在文化上、经济上和思想观念上的浅显的文字选择,他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对东方落后的经济发展、封建的君主为上思想家制观念、保守闭关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否定。考察学生历史的、地理的知识,也考察学生的公民价值判断选择。日本的社会科考试完全是综合的,试卷的形式也浅显容易操作,我国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日本的社会是同类型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的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面向社会、走向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且为社会服务。
    教育教学内容往往反映国家意识和意志,试卷考试内容当然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观念,及培养什么人和立国意识。通过阅读日本社会的试卷,看看日本人在如何出题,了解他们怎样出题,可以看日本基础教育对教育者提倡的是什么样价值观、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方法观,对我们今天进行《历史与社会》《历史》和公民教育教学和评价、对我们相关学科考试改革都有很好的借鉴。通过试卷观摩,也能够给老师们教学提供多视角的思考。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力倡脱亚入欧,国家教育也转向西方,国力逐渐强盛。为与列强争夺殖民地抢夺资源,敢向西方列强宣战,曾经是二战的发动国。日本岛国经济,以贸易立国,站后日本继续追随西方,经济复苏很快。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说明日本人在经营国家方面有其可以学习的地方。
    日本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因为日本人重视教育、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问题上能够实事求是的向比自己先进的国家学习,体现在他们的教育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考试内容中,值得我们在教育改革、评价模式和内容改革予以参考和借鉴。
    参考索引:
    试卷引自:
    试卷引自http://www.pep.com.cn/lsysh/jszx/jxxc/200609/t20060908_264858.htm

    附:日本国基础教育社会试卷(部分)

    五、学(人名)将自己经过调查得到的关于福泽谕吉的认识整理成文。请大家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福泽谕吉的总结
福泽谕吉

    ◆ 江户幕府停用荷兰语,改学英语,以A为契机,与美欧诸国签订条约,开放横滨等港口。
      外国人云集横滨。在横滨,福泽谕吉看到别人讲英语就想:“今后英语要变成中心了”。
      于是,他终止了一直学习的荷兰语,开始学习英语。
    ◆ 乘坐咸临丸号去美国。

    咸临丸
    在幕府使团前往美国的时候,福泽谕吉也同船赴美。咸临丸上大约有90名乘员,船长是胜海舟为。在美国,福泽谕吉对先进的文明惊叹不已。
    ◆ 《劝学篇》的发表

     《劝学篇》
    福泽谕吉发表了《劝学篇》。本书开篇提出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名言。在该书中,福泽谕吉向人们介绍了B。
    明治中期,引进西洋文化的【文明开化】运动不断发展。其情其境,也被描绘在锦绘之中。

       
    (1)从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与A一致的答案,并把号码写在  里。
     A.元寇  B.培理来航  C.大政奉还  D.西南战争
    (2)从下面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与B一致的答案,并把号码写在  里。
     A.关于人的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B.基督教    C.西洋军队组织    D.西洋邮政制度
    (3)请看上面的锦绘。与江户时代比较,由于文明开化的结果,人与街道都发生了变化。请找出这些变化,并用一段话加以描述。
    六、关于我国的贸易,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下面的短文中的A、B相应的词是什么?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划虚线的方格中找出对应的词,填入   中。
    每一个词只有一个对应的答案。
    在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国与地区中,进口与出口都处在第一位的国家是A。除A之外,名列前茅的国家很多,都在B地区。

    资料: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国与地区
    平成11年(1999年)出口

    平成11年(1999年)进口
    1.中华人民共和国     2.澳大利亚     3.美国      4.亚洲太平洋     5.欧洲     6.非洲  

  A.  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2)麻美等人在一起讨论老师的问题。你的想法与他们三人中的谁最接近?请选择其中一人,并把它的号码写在  中。
    老 师:“我国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原油)。假如我们不能进口石油,我们国家的产业与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安定。请大家想一想,为了保证石油的供给,我们平常该怎样做?”
    麻 美:为了应对不时之需,我们应该事先进口大量的石油储备起来。
    聡:  我们应当在想办法节约使用石油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ゆかり:我们应当与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搞好关系,与他们共同开发石油资源。
    A.与麻美的观点相近     B.与聡的观点相近     C.与ゆかり的观点相近
    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发表于中文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

(共被浏览次数:39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