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综合版):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之思——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述评

撰写时间:2019-10-22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0期报道

策划语
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下简称“峰会”)围绕“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新路径”这一主题,就基础教育新样态,乡村教育振兴,职业教育改革,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全纳教育和全民学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学校)制度和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对外开放与治理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推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提供广东教育的思考。


以更蓬勃姿态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
文/本刊记者    魏文琦    实习记者    龚  晶

    9月21日至22日,以“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岸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魏中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周文港,与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粤港澳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等出席本次峰会。
    会上,景李虎发表欢迎辞与主旨演讲,揭开峰会序幕。景李虎基于广东教育现代问题,对接全国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举措办法的认识和理解,从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方向、现代教育使命和着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巩固现代教育支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指导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是教育现代化的指南针。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而奋斗。
   
二是服务“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准确把握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构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助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省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是立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准确把握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定位。要做好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教育发展规划;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摆在首位,推动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打造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助推建设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加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我省对外开放大局。
   四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精准选择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支持深圳率先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开放式创新型的一流高等教育高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领头标杆院校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实施更灵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和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
    最后,景李虎强调广东教育必将把握新形势、勇挑新重担,使广东教育现代化同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广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同广东的综合实力和地位相匹配,为我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让广东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文/本刊记者    黄博彦

    面对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如何让广东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综合论坛上9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其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备受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典型标志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并指出要构建与教育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标准、高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形成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并就基础教育经费配置模式调整提出建议:制定教育投入动态标准,确保投入总量充足;制定公共财政对基本教育服务的保障标准;合理配置事权财权,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提高教师基本工资待遇。
    高校转型发展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的发展,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魏中林指出,针对当前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存在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理念价值远未成熟、支撑要素推进艰难、评价标准整体缺位等问题,要在整体层面上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总体目标,在政府层面上形成国家和省级标准框架,在学校层面上重点围绕产教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底层设计与底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研究职能强化、保障体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七项任务,探索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建设路径。
    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未来,需要培养发展怎样的教师团队?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李子建认为,教师发展和国家发展、区域发展是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面对2035年中国教育化的愿景和未来教育的愿景,面对互联网内外的无缝结合、教师职业的分化、教育创业与创新的未来,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发展应涵盖灵活的教学设计、跨界的知识技能、全球视野和本土思维、基于研究实证及反思、进取精神及体验式学习等方面,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宏观背景,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教育改革,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针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生态三大教育先行示范问题,阐述了深圳教育发展的行动路径: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促进思想解放,聚焦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变革,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法治建设,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力推进智能教育。
   开放与合作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全面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境内外教育区域合作,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格局。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指出,面向2035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与治理要做到“四个认真”:认真总结70年来的教育对外开放成绩和经验,认真准备修改WTO教育规则,认真梳理研究贯彻我国对外开放教育的政策法律,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教育的实践创新。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以我为主、兼容并蓄,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切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大国外交实践,全面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整体发展。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周文港介绍了目前香港与内地教育合作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对粤港澳大湾区内未来20-30年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就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与发展成为国际科创中心提出了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研转化应用,提升应用政策和对策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新职业培训内容以服务科创产业发展,强化中小学STEM课程教学。
   技术与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能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体系的创新,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腾讯公司腾讯云教育总监徐勇群分享了智慧教育数据建设愿景:建设伴随式采集小数据大平台系统,推动教育信息化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形成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并通过智慧教育数据治理案例,阐述了智慧教育时代教育小数据治理体系结构。
    网易有道运营副总裁金磊以有道“AI+教育”布局为例,从智慧课堂、智能学习、智能考测、智能评价、智能信息管理五个层面,展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赋能传统教育,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考—评—管”教学流程高度结合,缩短教学效果反馈时间,提高教学针对性。
    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彦认为,通过以大数据为驱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以学习中心、网络联校为驱动推动教育均衡,以AI、5G等创新技术为驱动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化三项关键举措,能有效构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面向未来,共育人才
文/本刊记者    魏文琦    实习记者    龚  晶

    在基础教育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教育振兴、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基础教育新样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精彩阐述。
   乡村教育振兴主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学男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做了演讲。她指出,乡村振兴需要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形成一支“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深入推进“一新四多”的继续教育体系,即新发展理念、多目标、多形式、多类型和多主体,建立并完善多层级、精准化、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强化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与宣传引领。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朱爱国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个目标。一是培养新动能,包括着力提高乡村劳动人口素质,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着力推进高校教育扶贫;二是构建新生态,包括补齐办学条件的短板,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补齐教育质量的短板,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补齐师资力量的短板,让乡村教师更有尊严与精神力量;三是开创新格局,包括加大政府统筹,把整个乡村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谋划,盘活乡村资源,发掘各个资源要素的育人功能,吸纳社会力量,让不同主体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有所作为。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石灯明提出,需要培养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未来乡村教师,或者是乡村教育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城乡互喻、城乡结合、城乡并重、立足乡村、面向乡村、服务乡村。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主题
    大湾区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主要是实现教师、学生、体制、评价的协同发展,包含整体优化、功能互补、差异发展三层含义。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敏在演讲中指出:一是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平台与联动机制,形成开放灵活的协同体系;二是拓宽湾区青少年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三是完善湾区基础教育体制协同,形成制度合力;四是积极培育湾区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
    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理事长郑洪光对澳门稳定繁荣的教育进行了生态审视,其非高等教育具有“办学自由,宗旨多元,私立为主,课程丰富”的特质。他认为未来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一定能打破现有生态系统限定,实现系统内外能量、智慧、物质的自由交换。
    澳门广大中学校长陈建邦认为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要贯穿高校、非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培训和青少年交流等多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共赢。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主题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将并且正在推动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和研究范式的转型,深刻改变教育的育人方式和发展方式,加快教育系统的创新发展。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把上述新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纳入教学过程,会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成为教育实践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重塑和引领教育新的发展。
    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立云介绍了珠海“从创造环境到课堂革命”的实践及经验,云课堂、云协同、云互动、一师一优课、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AI课程方案等运用,技术赋能教育从有限可能转变为无限可能,以提供良好体验为特征的智能服务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创新形态。珠海教育工作者将以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技术赋能教育在若干领域精细耕作,努力从跟跑者蜕变为引领者。
    基础教育新样态主题
    2035年的基础教育,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锦庭介绍了该校“美好教育”和“教育美好”的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校园文化、课程体系方面已进行了长期实践,收获颇丰。 
    香港资优教育教师协会主席杨定邦介绍了香港新高中课程的创新和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阶思维、解难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使之学会认知、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改变自己与社会。
    澳门培正中学是一所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条龙”学校,副校长陈敬濓介绍了该校秉承创新传统,立足教育为公、其命维新的理念,发挥自身模式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通过STEM课程、AI课程等建设,实现个性化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主题
    中层领导教师在每所学校都担当重要的角色,香港粉岭救恩书院于创校时已成立“学校行政发展议会”。据校长邱洁莹介绍,他们推行了“分散领导”策略,为中层教师安排阅读、校本工作坊、讲座及海外考察等多元化培训活动,拓展专业学习社群,致力构建反思及分享文化,让经验薪火相传,让中层领导成为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立足湾区,服务产业
文/本刊记者    韦英哲

    “服务产业,提高内涵”“深化课程改革”“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路在何方?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分论坛尾声,台上嘉宾各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次论坛上,共有10位嘉宾围绕“面向2035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上台分享,内容既有学术层面的研究也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既有全局性的改革发展也有局部性的探索总结。
   坚持立德树人
    今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开篇就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让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都感到欢欣鼓舞,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说:“这说出了基层职教人的心声。”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杜怡萍认为,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定位的,兼具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跨界性质,发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功能,服务于终身教育,具有内部衔接、外部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这是它能够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内涵特征。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群说,面向2035思政课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劳汉生从“树人”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他认为,职业院校要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运用资历框架
    目前,人们学习的途径、方式已远远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学习的成果如何累积?不同区域的教育如何互认,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课程学分怎样互认?嘉宾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方案就是要建立并运用资历框架。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有58 个国家建立了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占总数的89%。这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已经广泛推行终身教育资历框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因此建立资历框架是面向2035的重要任务。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院)长刘文清介绍了基于广东终身教育的资历框架的做法,建立一人一账号记录学习成果的“学分银行”,以及通过资历框架的运用助推职业教育发展。她表示:“粤港澳三地只有打通学分互认,包括在线课程、资格证书等方面的互认,才能实现构建粤港澳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
    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院长潘秉匡介绍了香港通过资历框架,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学习通道,例如香港中三毕业生进入职训局的职业教育,可以读到硕士,并且香港与内地以及国外的教育建立了非常多的交流以及衔接通道。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漆军介绍了学校积极参与由广东开放大学负责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学校先后邀请8家代表性机械制造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会,调研了69家企业,摸清了机械制造行业员工职业成长途径,为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形成提供行业依据。
   提升治理水平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欧阳河认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根本标志在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融合体、教学融合体和学习产品融合体的有效增长和发展。因此,要把政策支持的重点、推进工作的重点放在产教融合体的有效增加和发展上。
    论坛上,嘉宾们还分享了不同区域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黎国喜以中山为例,分享了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他认为,职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部分,以前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职业培训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的发展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慢慢消失,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依靠技术红利、技工红利和新改革红利。因此,职业院校要抓住契机,走出校园,将职业培训作为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查吉德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的调查,提出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一是要实行扁平化管理,扩大二级教学单位自主权;二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全口径信息有效流动;三是要继续完善制度体系,重点推进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康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办学分化,不同办学主体办学水平分化以及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提出应更加重视建立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的治理水平。


转型发展,内涵提升
文/本刊记者    黄博彦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本届年会高等教育分论坛邀请了10位嘉宾,就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对话。
   紧扣时代主题,共思教育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产教融合”“新师范”等,是当前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包含着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之思。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结合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大胆改革探索的主要特色和取得成效,概括分析了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深圳高等教育既要为深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中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建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的使命,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支撑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深圳高等教育持续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盛兵概括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六大难题:行政化与法人化问题、融通问题、公益公平问题、评价问题、吸引国际人才问题、质量水平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李海滨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高校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结构、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引进机制、政策制度改革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黄崴深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五大理念与机制:确立类型教育发展观,积极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确立系统开放观,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资历标准框架;确立高端发展观,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专业硕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确立新型质量观,引导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确立产教融合观,实现应用型高校的真正转型。
    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结合自身的行动研究和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痛点,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出了大学教学改革创新行动与策略。
   聚焦校本实践,共享成功经验
    实践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力。近年来,广东高校对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进行了校本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东莞理工学院院长马宏伟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分享了鼓励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改革与探索、聚焦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优化三大建设举措,以及匹配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教学育人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建设经验,总结了新工科建设的问题导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同类型师资的整合等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实践的思考。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蔡铭就大数据、大工程、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带来的新工科人才供给不足,工科学生科学基础较弱、人文知识较少,工科教学理科化、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工科教师重项目、轻教学等工科人才培养问题,介绍了学校形成涵盖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丰富新工科人才培养内涵、开展新工科人才实践改革、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情况。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在深入分析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意义的基础上,分享了学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育新时代一流财经人才的实践探索:深入学习大会精神,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构建德艺双馨、潜心育人的教师队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一流专业和课程,打造专业和课程标志性成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盘健基于学校易班“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情况,分享了学校利用易班软件,创立“多层次、递进式、立体式”教与学的新模式,构建 “课内课外、网上网下”一体化教与学的新体系,打造易班平台评价与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新手段,成功解决了“大思政”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大思政”教育的单主体问题、检验思政教育教学成效的问题,实现了“大思政”教育全覆盖,打造了易班“大思政”教育新时空,增强了易班“大思政”教育获得感、时代感。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兰艳泽基于学校的调查数据,从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职业理想、人格和心智状况五方面,分析了学校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现状,对广东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文/本刊记者    黄博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次峰会以“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新路径”为主题,共组织45位专家学者和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发表主旨演讲和主题演讲,组织参会者与演讲嘉宾进行深入的对话研讨,收录67篇学术论文进行文本分享,为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如何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如何实现新使命、如何走出新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展现了新的发展思维,贡献了新的精神动力。
    闭幕式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指出,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一是要深刻认清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深刻认清经济格局调整对教育总体发展提出新要求,深刻认清科技创新发展对教育内容手段提出新考验,深刻认清文化传承创新对教育示范引领提出新愿景,深刻认清人口分布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提出新挑战,深刻认清多元主体参与对教育治理转型提出新诉求;二是要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必须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作出重大贡献,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必须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必须有更高远的历史站位;三是要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径,通过系统谋划达致统筹推进,通过创新引领实行重点突破,通过问题导向做到精准发力,通过因地制宜实现分类实施。
    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广东教育将肩负新使命、探索新路径,立足世情、国情、教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快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课程体系现代化、评价体系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