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精彩实录(二)

撰写时间:2016-07-21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峰会平行论坛: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

精彩言论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制度创新
    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包括子女教育融入,不光是家庭自己的问题,还是我国的老问题——“三农”问题,也是推进城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策建议方面,首先是户籍制度改革;第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地流转机制;第三是加大政府财政帮扶力度;第四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综合教育体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飏研究员

   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
    我认为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1.学校应以适应性思维范式为指导。2.学校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3.校长要成为学校的战略型领导者。未来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未来的人才是创新的人才。校长对此要有深刻领悟并实施有效策略。4.学校应强调共同愿景和合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新秤教授

   何为创新?
    当我们说创新人才的时候,你想到了谁?想到屠呦呦、想到莫言?事实上我们现在一直将创新人才当做是名家大师,认为这些名家大师就是创新人才,事实不然。创新人才不是只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所有的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创新教育,那就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


    我们希望的教师学习方式
    我们希望能够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主张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教师少讲,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提高。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对教师也是同样适用,所以我们也主张教师要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要被动学习。对学习来说,我们经常说不要满堂灌,不都只是教师讲,所以我们希望教师的学习也不要全部是专家来讲,不要完全是“坐着学”,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倡导在“项目活动中学习”。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编审

    项目学习的效果——四个转变
    我们这些年来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项目式课程建设探索实践。实施以来,实现了四个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知识探究,学生兴趣高了;从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合作的开放学习,学生的思维活了;从单学科教学转向跨学科合作,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从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转向问题解决、作品创作,学生的创造性出来了。 
                                             ——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校长吴琼高级教师

    基础教育现代化内涵的一般规定性
    学校布局要科学合理,结构要优化、体系要完整,办学、管理、投资等体制要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要活;教育普及水平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要求;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同步发展,公平和质量目标同步达成。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国强研究员

    数据是教育评估的第一灵魂
    评估是专业,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我想一定是对数据的挖掘、分析,以数据说话来支撑评估,这是今天必须做的。
    数据在革新教育的同时,也革新评估和监测。今天在做评估时如果没有数据概念,就必然落伍。大家经常说精准扶贫,其实精准扶贫的背后就是数据,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国家出台规章制度,强调第三方评估的资质性和专业性。采用数据分析支撑的结果来达到我们对专业性的理解,需要强调评估的功能和结构。不管怎样,数据都在改变我们的思维和生活,评估也在改变我们的学习与教学、改变我们的教育政策制订,数据第一是评估的灵魂。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研究员

   基于海南基础教育现状去研制基本评估模型
    我们在想能不能基于海南基础教育的现状自行去研制一个基本的评估模型,在评估模型的研制过程中试图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建立海南基础教育中小学学业水平的常模。小学常模不建立,我们老说它差,差到什么程度我们却不清楚。第二,我们想建立稳定的监测工具。第三,我们想建立一个能够引发政府、教师和学生高度关注的成绩分析模型,就是说成绩出来了怎么解读。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价部主任林梓华高级教师

    我国教育法治实践遇到的困境
    我国30多年来教育法治实践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有很重要的进展,但是目前我感觉到还有三个方面出现了困境。第一,观念变革出现迷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法治与教育改革的迷茫,其次是教育法治与政治、伦理的纠结,三是教育法治与“人治”甄别的犯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法治与教育法制的混同。第二,教育法治顶层设计悬而未决。首先就是国家法治战略目标定位尚未成型,二是教育法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三是教育法治原则出现偏差,我感觉凡是与学校安全有关的什么事,最后打起官司都是学校败诉,不管有没有责任。第三,教育法治实践探索遭遇困境。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聂劲松研究员

    慕课变革助力打造东莞“慧教育”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提出了打造东莞“慧教育”这个核心理念,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通过“慧教育”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改变。我们坚守信念、坚持行动、坚信成功,通过慕课变革,跨越教育的鸿沟!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王健高级教师

焦点对话

第一场

    【主持人曾宁波】刚才,五位专家就随迁子女教育、学校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发表了高见。现在,请演讲嘉宾和对话嘉宾都上台就坐。有请两位专家就本场研讨的主题或演讲嘉宾的发言,与演讲嘉宾开展对话。
    【张民选】刚才听了五位专家的讲演,我觉得很有启发,一位讲到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如何将农民工教育做好,还有教育改革到底有没有成就、如何有成就。听了几位同志的演讲之后我有一个想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还是要建立信心,如果教育改革都是没有什么用的,那要我们干什么?要相信人可以改变命运,要相信教育改革者可以改变教育的命运。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差的学校也不能成为好的学校,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用十倍的努力、一百倍的干劲,创造好的条件,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作为对教育都是会有贡献的,对我们的孩子都是有贡献的。
   【毛永天】峰会的主题突出新的理念,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各位专家讲的都非常好,如果按照我们各个专家报告阐述的思路去落实,整个教育的现状就会更加美好。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还有那么多的问题?这是我们平常思考更多的。关键是要转化和落实,不断探索前行。
    【主持人曾宁波】基础教育分论坛对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大家在相互的切磋、碰撞中产生了很多思想火花,以及很好的设想,相信未来中国基础教育一定会迈向更高的水平,我们的研究也会产生中国基础教育方面的原创理论。

第二场

    【主持人叶文梓】刚才,五位专家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监测、教育法治、课程信息化等问题发表了高见。现在,请演讲嘉宾和对话嘉宾都上台就坐。有请两位专家就本场研讨的主题或演讲嘉宾的发言,与演讲嘉宾开展对话。
    【刘坚】刚才有三位嘉宾在整体教育质量的框架中讨论问题,然后关于慕课,还有关于法治,应该说都是很重要的话题了。关于法治我是外行,但是关于大规模数据、教育质量监测,实际上就我个人从2003年就开始做,做了10多年,到我能够接触的工作过程中,某种程度是越做越困惑。大规模数据到底怎么去做,有时候并不一定是路越走越宽。刚才几位都有谈到面对大数据,其实这中间的对工具专业品质要求真的非常高,无论是工具本身的专业性、采集数据的公信力,还是对数据本身进一步解读,有好的数据、高质量的工具,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挖掘的可能性。
    一方面,基于证据,用证据说话确实很重要。教育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指数能够让老百姓比较清楚,比如说师生关系指数到底如何、学业质量的均衡指数如何、学生自信心指数如何,我们结合上海的数据打造挖掘了10个指数。到一个地方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其实师生关系是晴雨表,师生关系比较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一般不会差,有大量的数据表达这件事。包括今天谈到从哪些维度到哪些方面,无论是欧盟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各种各样的指标,我个人倾向于抓住几个最重要的关键性指标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可能这样的指标会让我们减轻压力、轻装前进,而且使事情有针对性。比如说学业负担是当今中国重要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师生关系是重要问题,抓住重要问题四两拨千斤,并不一定要全覆盖,可能一百、二百甚至三百个指数有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是比较复杂的因素。
    我们再来谈谈慕课,不是什么技术都可以带来教育的变革,但是网络技术是有可能推动教育变革的。借助慕课,让优质资源共享,让欠发达地区或者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得到更好的关注,这是教育领域温暖很重要的方面,只有尽可能让优质资源共享,而不是让鸿沟越来越大。到底是什么好的优质资源呢?谁来决定这件事?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是变得非常复杂。这样的问题是极复杂的事情,不是说分数不重要,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想一定不能将分数放在第一位,好分数是好教育的自然副产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阳光、更加有希望,这是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这件事技术解决不了,可能需要我们人去做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将这些做得更好。
    【谢绍熺】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国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请问王院长和刘院长,实现现代化之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教育评价方面会有哪些新的招数或者是新的变化发展?
    【王国强】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实际上也是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在考虑的问题,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没有止境,我们的事业也是在积小步成大步往前走。总体来说,江苏整体教育水平提高了,教育系统每一个指标衡量都在提升。但是有没有问题呢?事实上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有些问题暴露得更充分,在低水平阶段时有些问题是普遍现象,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但是到高水平的时候,有些问题平时不会注意,但是实际上是普遍问题,水平不怎么样的问题也突出出来,比如说教师问题。教师教育在从业以后真正有用的培训在哪里,在一个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发展,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实践的到来和过去,在不同的形态或者是不同层次反映出来,也是没有穷尽的。我想就是这样的,除非人类社会不再发展,否则教育就是永远在发展。
    【刘坚】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描述的,当然大家不一定用完全一样的方式,一个是入门机会,还有就是结果机会的问题,还有过程机会的问题,从有学上、高水平教育、有好的良好过程的教育,教育所谓现代化是在过程中,这些指标也完全可以看到,越来越关注过程性问题、关注内涵问题,这是一开始王院长谈到的,现代化指标是现代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指向更深层面。
    【主持人叶文梓】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围绕质量怎么提升,然后聚焦到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怎么样采集大数据、拿大数据做什么和怎么用好,尤其是值得关注刘坚教授提出来的他做大数据做了10多年,可是越做越困惑,我们暂且叫做刘坚教授的困惑。围绕这样的话题的对话才刚刚开始。现在的对话可以结束,但思想永远在路上。因为时间关系,基础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