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 | 褚宏启: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
撰写时间:2023-02-08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第十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北京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褚宏启教授作《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评价》的主题演讲。褚宏启认为,教育评价要走出片面发展误区,反对唯分数、唯升学,但只提全面发展是不够的,要突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行为素养、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超越。为实现教育评价为“培育核心素养”服务的目标,他提出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治理方式等四方面的评价要点。
一、教育评价要强调核心素养导向
教育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201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2020年,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2年初,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讲基于核心素养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因此,从目标导向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过去,许多地区、许多学校是分数导向。这是比较片面的。人的发展包括两个维度: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和能力。非智力因素,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好测量,考试也不好考。不好考就不考,不考就不重视。结果就是,要考的知识被大大强化。
所以,提出全面发展导向。但只提全面发展是不够的,可能导致“摊大饼”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找重点。这个重点,简单说就是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是21世纪素养
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也是21世纪素养。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能力观,过去的那些素养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提出核心素养。
国内一个研究团队梳理了全球29个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素养条目,一共得出9项三类超越特定领域的通用素养。我们经过研究,综合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框架,在我们国家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六条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这六条与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什么关系呢?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里面抽出来的最重要的的分,是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核心素养不仅对国家重要,对个人也很重要,是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一种做事的能力。是行为素养、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超越。当一个人把事干成的时候,这三个东西全都有了。但是如果只记住了知识点,并不一定会干事、能干成事。
我们这里有一个公式,“素养=(知识+技能)与态度的乘方”。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不能只评价知识点,尤其不能只评价考点。
三、教育评价为“培育核心素养”服务
1.改革课程建设评价。
课程建设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空疏无用。有些内容与时代要求不相吻合,与核心素养不能精准对接,也与孩子的生活不能精准对接。二是在课程结构上,小学往往“泛化”,搞特色,搞很多活动、很多课程,有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中学的课程内容被人为“窄化”,考什么就教什么。三是课程实施中,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刷同一张卷子,学同一本教材,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在评价课程内容时要关注三个要点:首先看课程内容到底与核心素养有没有直接的联系;第二是这些课程是不是“好吃有营养”;第三课程内容是否多样化、个性化,能否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2.完善教学方式评价。
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超级素养的培养,与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评价的要点,既包括教的方式,也包括学的方式。
要倡导启发、探究、讨论、参与式的教学,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习方式上,倡导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3.改革考试方式评价。
要由考知识,转向考能力,特别是考素养。把核心素养的考察放在突出位置,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要改革考试技术,解决素质如何测量的问题。最好测的当然是知识,能力不好测,比如说创新能力怎么测?当然,态度、情感、价值观更难测。越容易测的越容易受到强调,不容易测的就容易被忽视。现在我们主要是纸笔考试,有局限性。我们要有多元的考试方式。
考试改革,总体来说要向培养目标看齐。考试就要考“核心素养”,否则的话就变成“两张皮”了。
4.健全教育治理评价。
要实现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与学校、师生的自主权,与多元共治、民主参与有没有关系?是有关系的。如果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型的,就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是权威型、放任型的,则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评价上,师生民主参与够不够、学校自主权是不是到位,是否达到多元共治,是否厉行法治,都可以作为要点。
(本文根据专家在高峰年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