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讲 | 李轶群:把握好教育评价改革的“度”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撰写时间:2022-12-30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第十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教育部综合改革司体制改革处处长李轶群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评价改革是强国崛起的底层密钥,深入阐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和目前实施评价改革需要把握好的五个“度”。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就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处于底层、具有“源动力”意义的改革,是教育改革这列高铁的火车头。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如果说教育评价是指挥棒,那么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总谱,指引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那就很难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很难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和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同时还存在观念、能力、环境等突出问题。在现阶段,要沉心静气、持续攻坚,在改革中要准确把握好教育评价改革的五个“度”。
第一是“向度”,即把握方向。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第二是“尺度”,即标准引领。教育评价改革必须要有标准引领,标准是分层分类的,既要有中央、国家的标准,更要有地方、学校自己的标准。《总体方案》中规定的改革任务,国家已出台标准的需要各级地方结合实际层层贯通落实到位,国家未出台标准的需要地方积极探索。第三是“温度”,即以人为本。评价改革千万不要设置冷冰冰的一大堆尺子和指标,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让师生感受到评价是用来诊断问题、帮助成长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与禁锢发展的。第四是“法度”,即令行禁止。对于《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十不得一严禁”内容要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第五是“限度”,即适可而止。评价不是包办一切,“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被测量”,不要试图通过评价改革解决教育中的一切问题,要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防止过度的过程评价,减轻基层负担。
教育评价是政治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为此,李轶群与参会人员共勉:改革唯其艰难方显其勇毅。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辛勤工作,让孩子们学得更开心、老师们教得更安心、校长们管得更顺心,家长们养得更放心,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