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 | 吕玉刚: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撰写时间:2024-03-12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在第十一届南方教育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作主题演讲《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家庭幸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总体上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布局,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20235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学体系”,并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夯实教育强国基点、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认真谋划、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这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基础工程。

    首先,准确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一要把好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要践行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强化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把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作为重要的价值导向。三要增强办学活力,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有效释放学校的发展潜能,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四要建好教师队伍,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五要全面培养学生,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培养、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科学教育质量观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六要科学有效治理,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要着力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基础教育发展生态。

    第二,认真研究、系统谋划怎样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聚焦扩优提质,以系统思维重点构建六个方面的体系支撑基础教育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义务教育要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着力以“四化”缩小四个差距:以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缩小校际教育差距,以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学前教育要加快推进优质普惠发展,健全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保障机制,优化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完善公办园成本分担机制。普通高中教育要加快推进优质特色发展,深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以加强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建设为重点,强化市域统筹,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强化县域高中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要加快推进优质融合发展,扩大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的学位供给,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医疗康复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

    二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坚持把立德作为育人的根本,切实加强思政课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认真实施国家新课程方案,准确把握新课程的育人目标和鲜明特点。着力培育创新素养,切实加强科学教育。“双减”工作要坚持久久为功,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三是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认真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切实落实“四有好老师”要求。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统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学历提升、数字赋能、优化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

    四是构建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支撑体系。坚持突出应用导向,以用为王,认真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数字化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要以数字化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以数字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赋能教师改变、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作业的设计、课后服务、课堂教学变革,加快提升教学质量。

    五是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质量评价导向,认真落实基础教育有关质量评价指南。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六是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办学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责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认真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安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