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丨石佑启: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新文科赋能国际治理人才培养

撰写时间:2024-03-29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浏览量:

在第十一届南方教育年会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党委书记石佑启教授作主题演讲《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新文科赋能国际治理人才培养》。


在演讲中,他探讨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培养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路径,并介绍了学校在把握新文科赋能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深刻认识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培养在扩大对外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这对我国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从发展趋势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深刻重塑,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推动国际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极大提升,世界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期盼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因此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国际治理高端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当下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这是中国更加全面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特别是中国在大型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数和担任高级职位的人数偏少,不利于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不利于参与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护。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治理人才培养。20239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提高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我国发展权益的能力,加快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高水平专业化对外开放的队伍”。广东省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大湾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相关高校要加强非通用语种、区域国别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急需专业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这为我们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求人才培养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作为谋地位,以贡献求支持。

从实践效果来看,国际治理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水平大学加大了国际治理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以“多语种能力、复合型专业知识、国际组织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模式,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是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培养不足。为什么现在国家提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这实际上就是要培养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仅凭外语本身并不足以转化为复合型、综合性的竞争能力优势。当前,虽然我们培养的人才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多语种沟通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非通用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多数高校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在本科阶段是零起点。要学好这些小语种,同时又要精通英语或法语这样的大语种,需要学生们具备双语甚至多语的运用能力。而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学习更是不可或缺。学生们不仅需要在四年内将小语种学得深入透彻,还要在英语方面达到专业八级的水平,同时,经贸、金融、会计、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也需涉猎并掌握,这无疑对学生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是国际组织实习实践经验不足。国际治理人才培养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和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但是目前多数高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国际组织实习实践的机会还不多。人才培养,若仅局限于校园内的知识传授与课堂讲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人在事中练,刀在石上磨”,实战经验的积累对于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学生送往国际组织,进行深度的浸泡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资金支持、实习机会和学生积极性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是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许多学生在国际事务中缺乏足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需兼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娴熟的外语能力以及通晓国际规则的能力。在这方面,广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秉承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专业知识与外语技能的融合,并推动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的相互交融。这些举措无疑为学生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然而,面对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挑战,我们仍需不断努力,方能在这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深刻领会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全球化竞争过程中国际格局加速重塑,高等教育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时代特征,主动谋划、超前布局,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国际治理人才的全球胜任力,增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国际上对全球胜任力的阐释有不同的维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发布《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提出,全球胜任力要以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大要素为支撑。联合国制定的国际组织职员素质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和多方面的能力。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诚信正直、专业精神、尊重差异;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组织策划能力、责任心、创造力、用户导向、持续学习、技术意识,还包括绩效管理、战略视野、领导力、赋权他人、建立信任、决策能力等。

根据中国当前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培养国际治理人才全球胜任力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是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与对象国语言。首先要掌握至少一门联合国通用语言,在懂语言的基础上还要懂得跨文化、跨国域,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具备专业能力的国际竞争优势。除了语言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提升竞争力。

四是熟悉相关领域的国际规则。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够运用国际规则处理国际事务,是国际治理人才的一项基本功。

    三、深刻把握新文科赋能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理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迫切需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解决当下问题。作为“四新”建设之一的新文科建设,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时代新人,即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新文科的“新”不仅仅是新的形式,还有丰富的内涵,一定要有新的视野、新的专业、新的技能、新的综合素养。各院校在新文科建设的征途上,均展现了别具一格的探索姿态。如何巧妙地将学科与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如何高效实现协同创新,并在这些多样化的探索中精准地定位自我,进而铸就独特的优势与特色,这无疑成为了每所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对于外语院校来说,其究竟应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勇担使命,展现其独特价值,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2021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中强调,“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现在有人认为学外语没有用,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AI已经取代了翻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低端翻译人才可能会被淘汰,但高端翻译人才一定淘汰不了。情感的交流是难以被机器所代替的,没有情感的机器不可能产生思想。高端翻译人才不仅不会失业,反而薪酬待遇更高、受社会欢迎程度更大。因此,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外语院校还是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大量国际治理人才。外语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融通中外文化的天然优势,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培养好跨文化交流的对话者和传播者。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使者,外语院校有新的使命、任务、担当和作为。广外是以外语和经管法等人文社科优势为主的高校,现有8个学科门类、31个外语语种和71个本科专业。经过接续奋斗,我们初步形成了外语和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格局,新文科建设也给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学校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服务大湾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中展现我们的作为和担当,特别是在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聚焦价值引领,坚定国际治理人才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根和魂。学校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越是国际化办学,越要坚持党的领导,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的理念。正因如此,广外提出了“卓越、诚信、包容、自信”的价值观,“进德、修业、务实、致远”的学风,致力于培养有德有才、有情有义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打造了国际治理高端讲坛,不定期邀请我国在国际组织任职高级官员和国内外在治理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通过言传身教浸润学生的心智,培养其爱国爱民、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坚定其逐梦世界的理想信念。我们定期举办“外交官讲思政”系列讲座,邀请长期奋战在大国外交战线一线的优秀外交官校友,与母校师生面对面分享他们多年驻外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

二是聚焦学科交叉,筑牢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根基。新文科的核心就是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协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基础性的工作,学科建设、专业布局是龙头。其一,学校打造区域国别学科,现在国家把区域国别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生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对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这样知识面才会宽,视野才会更加开阔,才会有处理复杂综合事务的能力。其二,打造全球经济治理学科。其三,打造涉外法治学科。学校除了保持语言类学科的优势地位外,积极发挥语言类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学科间融合,最突出的就是在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方面,不仅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实现了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形成竞争优势。其四,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其五,打造语言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学校立足一些基础和优势形成交叉学科,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三是聚焦模式创新,优化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形成了全链条本硕博贯通的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层次,每年新生进校后进行选拔,开设本科人才国际组织创新班。广外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全国30所国际组织青年人才项目高校,立项获批5项国家留基委项目及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项目平台为人才培养打通了渠道,借助“小语种+会计”“小语种+法学”“多语种+新闻”“多语种+汉语国际教育”等一系列项目来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学校建立了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本硕博贯通、高校与社会协同、“法学+外语”“外语+法学”的“双模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国际仲裁)两个研究生培养项目,成立了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全国首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学院。同时,学校拓展了国际和区域国际组织实习实践平台,通过与国外著名高校、一些国际组织合作,使人才培养有了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也为这些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总部任职提供了便利。

总之,广外时刻胸怀“两个大局”,始终坚定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按照“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的导向,积极发挥多语种多学科优势,培养更多国际治理优秀人才,为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贡献广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