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 | 李川江:以厚植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培育大国良师,探索湾区教师教育新模式助力教育强国
撰写时间:2024-06-17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浏览量: |
在第十一届南方教育年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挂任)李川江作《以厚植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培育大国良师探索湾区教师教育新模式助力教育强国》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他探讨了华南师范大学在强化师范底色和培育大国良师方面的经验,并提出学校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做法与思考。
一、坚守主责主业,强化师范底色
华南师范大学始于教师教育,兴于教师教育。学校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为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于2017年、2022年先后入选国家第一轮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有“三校区四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下有61个人才培养单位,覆盖12个学科门类,有在校生47000余人,教职工近6000人。
2019年,学校召开了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总体思路、战略安排及重点任务。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师教育特色求发展,以教师教育特色强实力,推进“双一流”“冲补强”“新师范”三大建设,抓住“两高两化”四大重点(“两高”即高青人才内培外引、高端平台培育建设,“两化”即国际化、信息化),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力求形成北上广三足鼎立的师范大学新格局。
二、创新湾区模式,培育大国良师
第一,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培育新时代的“大先生”。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校的教师是“师者之师”,培养的学生是“明日之师”,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无疑会更高。学校依托“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以“构建关怀型师德,助力教师幸福”为核心价值追求,贯彻“职前职后一体化”及“师德与育德一体化”的师德建设理念,在引领湾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方面,将“师德为先”作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最重要的精神内核,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在师范生培养中设立师德涵养课程体系,强化师德教育。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广东省师德巡讲”等活动,开展师德教育人才培养,推广师德建设经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已连续12年承担“国培计划”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自2019年开始,连续5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尤其是第五届大湾区师德论坛首次走出广东,在香港举办,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学校持续3年开展全国中小学师德师风状况调研,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师德师风建设决策参考。
第二,以职前职后贯通为抓手,落实培养培训“双主责”。学校成立全国首个教师教育学部,兼具教学、科研、管理职能,在资源整合基础上激发教师教育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内部治理的体系优化。在职前职后一体化方面,打造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的“三个有效衔接”,即师范生和一线教师衔接一体、培养培训课程衔接一体、实践学习场域衔接一体。
第三,以湾区协同发展为路径,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学校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区位优势和教师教育特色,主动服务湾区发展国家战略。作为内地最早到港澳办学的高校之一,也是全国4个“香港中小学骨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曾经培养培训70%澳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被誉为“澳门教师的摇篮”。2023年上半年,学校举办了两期香港新入职教师学习团,共200人到校培训学习;接下来还将承接19期近2840名香港新教师的学习交流,助力香港新入职教师全方位成长,体验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开展港澳教育深度研究,港澳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并在香港岭南大学设立分中心。新成立的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获批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正在组织编写港澳科学教育教材;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等共同体,协同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将会突出教师职后培训这个重点,兼顾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协同湾区乃至全国师范大学资源力量,推动国家教师教育融合协同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四,以名师名校长培养为重点,培养未来“教育家”。在职前教育方面,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打造培养层次体系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过程协同性、培养方式综合性的“两化两性”“新师范”建设体系。2019年起,学校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根据教育家精神内涵需求,在学生中培养一批信念坚定、专业突出、敢于创新、胸怀天下、面向未来的教育家型人才,已累计培训4期340名学员。在职后培训方面,承办教育部领航名校长、新时代名师培养项目和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家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项目,培育了7项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
第五,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推进教师教育“智能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既能提升教师培养培训成效,也能提升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胜任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学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及管理服务智能化。学校开发应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AI诊测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能力图谱画像,实现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精准化;成立学科教学论专家虚拟教研室,链接高校、中小学和教师发展机构,强化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智能化大数据研修平台,实现学习资源多元选择和精准推送,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培训、教学一体化;建设“教育人工智能”微专业,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
三、写好华师答卷,助力教育强国
第一,未来发展思路清晰。学校聚焦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凝练确立了“锚定一个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激活三大动力、构建八个一流体系”的“1238”发展思路。具体而言,就是锚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奋斗目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到2035年实现建成综合实力居于前列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阶段性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加快推进党建思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师资队伍、对外交流合作、社会服务、管理保障等“八个一流体系”内涵建设,用新增量和新优势再造一个“新华师”。学校现已形成以广州校区为主体、佛山校区和汕尾校区为两翼的三校区“一体两翼”办学新格局。广州校区的定位是师范性、综合性、研究型;佛山校区的定位是新工科、国际化、新商科;汕尾校区的定位是交叉性、应用型、新师范。
第二,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校深入实施“新师范”建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不断强化,具体可以概括为“新、全、高、大、广”5个关键字。
“新”指的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新。学校将以“新师范”建设为抓手,构建“全口径、协同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全”指的是教师教育类型覆盖全。学校师范生覆盖普教、特教、职教全领域,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硕博全层次,教育学科门类所有一级学科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评估A类学科、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
“高”指的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作为培养广东和湾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学校主动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的师范生90%以上从事教育行业,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80%以上是学校校友。这些师资都成为了广东和湾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指的是教师培养培训规模大。目前,学校在校师范生人数破万,占本科生人数近40%,教育硕士近2800人,占专业硕士的47%,师范生规模和比例均排在全国师范大学前列。已经连续14年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各类培训学员超20万人次。
“广”指的是覆盖辐射示范效应影响广。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是最早到港澳办学的内地高校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附设国字头培训项目办——“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的非部属师范院校,协助教育部负责全国教师培训综合改革示范性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此外,作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牵头高校之一,有序推进组团工作,探索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提质”的组团帮扶新思路。
第三,强国建设责无旁贷。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协同互动的关键衔接点,学校将书写好“教育强国,华师何为”的发展答卷。一是主动担当高等教育“龙头”的重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将持续聚焦“自主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三大导向。二是切实认清基础教育“基点”需求,全面提高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学校将通过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双百行动”结对共建、高端智库服务决策咨询等举措,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三是把握教育强国建设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助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将突出教师培养第一职责,立足湾区,面向全国,培养造就修己立人、堪称师表的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培育大国良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